4月28日,農業農村部就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有關情況舉行新聞發布會。
支持畜禽種業企業做強做大、做專做精
農業農村部消息,今天農業農村部發布《全國畜禽遺傳改良計劃(2021-2035年)》,力爭用10-15年的時間,建成比較完善的商業化育種體系,顯著提升種畜禽生產性能和品質水平,自主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突破性品種,確保畜禽核心種源自主可控。
支持畜禽種業企業做強做大、做專做精,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發能力、產業帶動力的領軍企業,提高企業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
實施大規模的主導品種聯合育種
盡快實現生產性能比肩國際先進水平
農業農村部4月28日表示,下一步,在全國實施新一輪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中,一是實施大規模的主導品種聯合育種,盡快實現生產性能比肩國際先進水平,加強優質種源供給。二是加強地方品種保護,今年已啟動了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摸清家底以后,將進一步完善保護體系,加大保護力度。三是大力推進地方品種開發利用,深入挖掘其優質特性,培育以風味獨特、肉質鮮美為主兼顧生長速度的特色豬種,更好地滿足多元化的市場消費需求。
中國畜禽核心種源自給率超75%
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副主任、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副司長孫好勤在發布會上介紹,從2008年到2020年,農業農村部實施第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覆蓋了奶牛、生豬、肉牛、蛋雞、肉雞和肉羊等六大主要畜種。經過十二年的努力,畜禽生產性能水平明顯提升,畜禽種業發展的整體性、系統性明顯提高,核心種源自給率超過75%。總體看,我國畜禽種源立足國內有保障、風險可管控,基本解決了我國畜禽良種“有沒有”“夠不夠”的問題,為畜牧業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種源支撐。
建設62個國家級地方豬保種場區
培育30個新品種和配套系
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全國生豬遺傳改良計劃專家委員會主任陳瑤生,對部分媒體報道的“我國的豬都是進口的,地方豬都快滅絕了”言論做出回應。
陳瑤生表示,近十年來,我國年均進口種豬不到1萬頭,占核心育種群更新比例不足10%,少量進口主要用于補充資源、血統更新和改善種豬性能。目前我國種豬供給立足國內是有保障的。
陳瑤生介紹,我國豬肉消費已由脂肪型逐漸過渡到瘦肉型為主,而當今世界瘦肉型品種豬有杜洛克豬、長白豬、大白豬三個。根據本國市場需求對“杜長大”進行本土化選育是國際通行做法。我國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引進“杜長大”以來,實施了本土化選育,保障了我國近90%的生豬市場的種源供給。
陳瑤生指出,我國規范的系統選育歷史比國外晚了近50年,核心育種群的產仔數、飼料轉化率等關鍵性狀與發達國家還有10%-30%的差距。適當引種有利于國內生豬種業加快追趕,完全不引種會影響發展效率,不利于加快縮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國家間進行品種交流也是國際慣常做法。
針對地方豬,陳瑤生介紹,我國現有地方豬種83個,品質好、風味佳,但由于吃得多、長得慢、瘦肉率低,無法滿足快速增長的瘦肉消費需求和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導致養殖規模不斷萎縮,資源群體縮減。
近年來,我國建設了62個國家級地方豬保種場和保護區,開展豬遺傳材料采集保存,實現了應保則保,還利用地方豬種培育了30個新品種和配套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