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主題為“給黃瓜擠奶”的視頻在網上火了。博主在視頻中分享了一項“美食技能”:用刀切下一段黃瓜,然后將兩段黃瓜的切面來回摩擦,黃瓜上就會慢慢分泌出一種白色汁液,看起來很像牛奶。據說這種經過“擠奶”的黃瓜,吃起來會有絲絲甜味。
視頻一經發出,立刻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和熱議。有人覺得新奇躍躍欲試;有人說家里的老人每次吃黃瓜時都這么做,這樣可以去除黃瓜的苦澀味;也有人對此表示質疑,認為口味的變化只是心理作用。網友們紛紛做起了“黃瓜擠奶”的試驗。從眾多視頻來看,無論是什么品種的黃瓜,通過摩擦或多或少都會滲出白沫。但黃瓜的味道真變甜了嗎?大家的意見卻并不一致。
為此,記者買來黃瓜和秋黃瓜分別進行試驗,從根部、中間段、黃瓜頭三處分別切開并進行摩擦后,黃瓜的切面處果然滲出了許多白色泡沫狀的汁液。根部和黃瓜頭的切片摩擦后滲出的白沫較多,白沫味道略感苦澀;中間段切片摩擦出的白沫相對較少,也不苦澀。兩種黃瓜經過摩擦后與未經過摩擦的部分比較,吃起來確實更清脆了一些,但味道上的差別很細微,并沒有明顯的甜味。
黃瓜摩擦后流出來的白色泡沫是什么物質?經過摩擦后真的會影響黃瓜的味道口感嗎?為此,記者咨詢了多位專家。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的王老師認為,黃瓜所含的營養元素種類很多,研磨過程加劇了黃瓜汁液的滲出和蒸發,加上氧化作用,所以會出現白沫。北京農林科學院的一位從事黃瓜研究的專家則認為,黃瓜切片摩擦滲出的白色泡沫系黃瓜果肉受傷害后的滲出液。網上有人稱,黃瓜含有丙醇二酸、單寧和少量的苦味素,與唾液結合時會產生發澀的口感,所以吃之前要磨白沫。專家認為,這一說法不完全準確,“黃瓜的確含有這些物質,但不同品種之間各物質含量差異很大,有的黃瓜不苦,有的很苦。而影響苦味的因素很多,遺傳是主要因素,環境條件也會產生影響。”
從事蔬菜學科研究的劉姓專家認為,黃瓜摩擦滲出的白色泡沫中絕大部分是水。黃瓜90%以上都是水,它含有的其他物質也是在果實上均勻分布,一般不會因摩擦而滲出。黃瓜吃起來澀口,是由于其果瘤、果刺對人的口腔產生刺激。但將黃瓜切片摩擦并不會對其產生太大改變,進而導致口感不苦澀了。所以,人們感覺黃瓜“被擠奶”后口感上有所變化,可能是心理作用的影響,因為每個人對于食物口感、味道的評價是十分主觀的,缺少數據表征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