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縣熊寨鎮農民在田里拔花生。
高萬寶 胡瑞琪攝影報道
“過了這門,就到俺正陽了!”司機師傅話音剛落,車窗外就閃出一道景觀門,正當中的展板形狀是顆大大的花生,上書“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左右柱子上的對聯很是醒目:“世界花生看中國,中國花生看正陽”。
提起花生,家喻戶曉,可靠種花生竟能得到這等響亮的名頭?一組數據打消了記者心中的疑慮:正陽花生種植面積170萬畝,年產量達50余萬噸,保持“中國花生種植第一大縣”已20多年。如今,30多家企業進駐正陽,深加工產業集群的形成,不僅讓花生不再只賣“原字號”,更讓原本屬于廢棄物的花生秧、花生殼等變身成幾千元一噸的俏貨。
這小小花生的身價是如何一步步提升的,正陽的花生產業又是如何搭上高質量發展的快車的,且隨記者探訪一番。
先有標準化,才能漲身價
走進付寨鄉章寨村的花生地,剛剛收獲的花生整齊地擺放成行,成片的花生田仿佛一幅巨大的寫意畫。村民李合林正在查看今年的收成如何。“今年天旱,但我種的品種產量還不錯,價格也不賴。”說到這兒,李合林心里挺踏實。
伺候了一輩子花生的李合林,這幾年開始張羅萬幫種植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的花生地足足2000多畝!“擱以前想都不敢想!”李合林和記者拉起家常:種花生可是個力氣活――種時要掘地,一粒一粒彎腰點播,收時要完成挖、放、拍、抖、摔一系列動作,就算是年輕小伙連干兩天都吃不消!
現在一切都在改變。170萬畝的花生田,從種植、收獲、摘果到剝殼、花生米精選等環節都有幫手――播種鋪膜機、收摘一體機、直線篩分機、花生脫殼機……16萬多臺各類花生機械大顯身手,已經讓花生的收獲期由原來的45天縮短為一周左右。全程機械化,不僅讓花生種植的勞動強度大大降低,還讓種植成本也便宜了不少。李合林說,“以前請人收花生,一畝地沒個300元下不來,現在一畝花上個30元就妥了。”
種花生容易了,可如何讓種出來的好花生賣上好價格,成了李合林面臨的新課題。
“先有標準化,才能漲身價。”李合林的合作伙伴、邦農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展說,好花生沒有好價錢與市場上的花生大多“蓬頭垢面”有關系――果型大小不一,潔凈度差,還摻雜著裂口果、爛芽果、殘次果。“統一品種、統一管理、統一技術、統一回收,嚴格把控農產品質量,靠訂單帶動示范種植。”
好品種打牢產業基礎。在正陽,提起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新友,人們都稱他為“花生院士”。他選育的豫花7號、豫花14號等早熟品種,讓正陽乃至黃淮海地區實現了小麥、花生接茬種植,遠雜9102品種種植面積超過100萬畝,“豫花37號”高油酸花生新品種也在持續擴大。農業農村部門對正陽花生抽樣檢測結果顯示,農藥殘留、重金屬含量、黃曲霉毒素污染等各項指標均達到了國家綠色產品標準。
這不,李合林的2000畝地就種上了“豫花37號”。“比普通花生一斤多賣一塊多,一畝地收益能多七八百元。”李合林掏出手機神秘地給我看了一張照片:在開滿黃花的地里,他正和一個穿白大褂的老人蹲在花生叢里笑呢!原來是前不久,張新友院士又帶著團隊來李合林的基地里幫他把脈花生生長情況了。
原先零碎的田塊也被成片的示范田替代。李合林的辦公室里現在多了一套智慧農業設備,攝像頭就安在田頭,屋里點點鼠標就能掌握地里的一舉一動。他指著屏幕上一道道起伏的花生叢介紹,平地種花生,排水不暢,爛果多,品質差。咋辦?張院士支招,起壟種植!平地上起高13厘米。旱時順溝澆灌,防止土壤板結;澇時易于排水,防止田間積水。如今,全縣花生起壟種植面積達到80%以上。
“去年一畝地打了700多斤,瞅這長勢,今年畝產800斤打不住!”李合林說,“去年山東專家來考察,瞧著俺們的產量、品質大為驚嘆,非要帶些種子回去研究研究。”話語里透著自豪。
科技助力花生變身,產業鏈條向縱深延展
花生要想身價大漲,除了種植環節發力,還必須盯住加工環節。
李合林領著記者到了匯豐糧油公司。這里是萬幫合作社的加工基地。花生拉過來,去殼變成花生米。倒入地坑,經過提升機進入生產線,按照個頭比重篩選,最后進行包裝。
“別看只是初加工,花生身價增長就從這里開始。”公司負責人艾振魁沿著生產線邊走邊介紹:“脫殼,一斤花生從2.8元漲到4元;大小分級,七八十毫米的大花生六塊五一斤,三四十毫米的4塊多一斤,就連破碎的‘半米’也能做成花生碎出手。”
數據顯示,前些年正陽花生2/3通過去殼分選初加工進入市場,農民收入的60%也來源于花生。但花生變成花生米,依然還是停留在“原字號”階段,豐年賣難依然時常發生。
如何破解這個難題?正陽縣委書記劉艷麗坦言,“170萬畝的規模是正陽花生產業的優勢,但這個傳統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光有規模優勢遠遠不夠,盯準市場需求,運用現代科技,改變生產、組織方式,提高產品附加值,讓產業持續深化升級是當務之急。”她隨手抓起一把沾著泥的花生說:“這樣直接賣,最多幾毛錢一斤。如果加工成小食品,一小袋在超市里能賣兩三塊錢。這就是十倍的利潤,十倍的附加值!”
延長產業鏈從引進龍頭企業開始。正陽縣花生辦負責人梁瑩介紹,全縣170萬畝花生通過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后,引來了眾多深加工企業。不僅君樂寶、魯花兩個知名大企業落戶正陽,另外30多家以花生油、休閑食品、花生飲料、花生蛋白、花生保健食品為主的深加工企業也進駐縣里,花生產業集群正在現代農業產業園里漸漸形成。
這給初加工企業帶來了更多商機。“花生經過脫殼分選后,還要運往精深加工企業繼續增值旅程。”不久前,艾振魁順著產業鏈找生意,不僅聯系上了食品廠、油料廠,為他們訂單供貨,還跟魯花接上了頭。現在地里的花生還沒成熟,就已經被提前預訂了。
走進正陽魯花公司,一陣陣濃烈的油香撲鼻而來。企業安全主管呂建向記者展示了一款新產品“高油酸花生油”,油酸含量大于75%。750毫升的油瓶,看著不大,市場售價卻達每瓶80元,是普通花生油價格的四倍。正陽縣花生研究所所長余輝說,為啥貴,貴在營養價值高。“油酸含量媲美橄欖油,高溫烹飪也不會被破壞,滿足了人們吃得健康的飲食需求。”
除了變身食用油,正陽的花生深加工產業鏈條還向滿足個性化需求的休閑食品方向延伸。“正陽花生米小粒飽、口感好,蛋白含量豐富,適宜加工花生食品。”正花集團副總經理谷春節介紹,跟著市場走,依葫蘆畫瓢不行,唯有不斷創新,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改善質量,創新轉化農產品是努力的方向。如今正花推出的8大系列40多種花生小食品,包括烘烤、油炸、醋泡等風味,產品深受市場好評。
“農產品在市場上能走多遠,關鍵要看科技這條‘腿’有多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副所長王強說,加工鏈條短,具有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產品種類和數量少是制約花生產業健康發展的一個瓶頸問題,有效破解難題離不開科技的支撐。
目前在正陽,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花生蛋白等精深加工產品,也在成為花生產業鏈條延展的目標。王強說,就拿采用低溫壓榨后得到的花生餅粕來說,可以用來生產低殘油、低變性花生蛋白粉,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開發健康食品,幾次變身后,附加值要比花生餅粕提高近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