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治理大閘蟹亂象需規范禮券標準
要想解決大閘蟹禮券亂象問題,必須要從禮券這個源頭開始,將銷售的禮券納入到信用管理范疇,建立統一、規范、符合標準的大閘蟹禮券。
“購買大閘蟹,憑蟹券提貨難”的問題并不鮮見。上海市消保委在此前進行的一項消費體察活動中發現很多問題:第一種情況,蟹券發售企業一般都會在蟹券上注明提貨方式和提貨時間,但在實際提貨時,不少商家提供的電話卻無法打通;第二種情況,通過官方網站預約,臨近的日期幾乎都已約滿,甚至出現今年無法提貨的情況,這讓消費者很鬧心。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大閘蟹禮券大多標注的價格很高、銷售的價格卻很低。在正常情況下,如果按照禮券上標注的價格購買大閘蟹,經營者恐怕就要“喝西北風”了。但從今年大閘蟹的銷售情況來看,禮券不僅沒有減少,而且越來越多,實際售價也越來越低。難道這些經營者都是在做慈善?顯然不是,他們不僅仍能賺錢,而且還能獲得比較高的利益。
從媒體記者調查的情況,可以發現一個重要的原因:大閘蟹經營者通過控制“提貨率”,與消費者比耐心、比記性、比心理承受能力。有的消費者因遲遲“提不到貨”,最終失去了耐心,最終會放棄禮券的兌現,大閘蟹的經營者因此可以“不勞而獲”。實際上,這些經營者并沒有說不給消費者提貨,只是讓消費者耐心地等,直到螃蟹都快過時了,還是讓你繼續等……有的消費者準備放到第二年再去提貨,可到了第二年,要么是忘了,要么是經營者不見了,誰也不知道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很有可能,到了第二年,原來的經營者又換了個“馬甲”在出售新的大閘蟹禮券了。
以“提貨難”的方式與消費者拼耐心,是大閘蟹禮券經營者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也是他們能夠“低價甩賣”大閘蟹禮券的重要原因。一定程度上,這種模式比在大閘蟹中夾雜死蟹還要賺錢。因為一旦有死蟹,部分消費者還會討要說法。可對于禮券“提貨難”問題,消費者就是想討要說法也缺乏足夠的理由。千年不給、萬年不賴的方式,會讓心急的消費者根本沒有耐心去跟對方耗時間。
大閘蟹禮券亂象是擾亂市場秩序的一種形式,也是商家損害消費者權益的一種手段,更是破壞信用環境的一種行為。商家既然出售了大閘蟹禮券,就等于與消費者簽訂了產品銷售契約。按照經濟合同和市場信用的要求,確保買賣雙方都能履行合同,必須要在禮券上注明大閘蟹的價格、數量、質量、品種和提貨時間、提貨地點、聯系電話、聯系人等。一旦某方違反其中條款,就應承擔賠償責任。
但在現實中,很多禮券被人為地濾掉了許多要素,如提貨時間、產品質量等,這就給禮券經營者提供了“空子”,也為禮券經營者損害消費者利益提供了機會。如果監管部門能夠對大閘蟹禮券經營者的行為及時檢查,看有沒有按照合同法相關規定執行,對不符合要求的禮券及時禁止銷售,可能會大大減少類似“欺詐”現象的發生。畢竟在法律意義上,如果禮券經營者不能在規定時間內及時供貨,就屬于違反了合同規定,依法應追究其法律責任和賠償責任。
這意味著,要想解決大閘蟹禮券亂象問題,必須要從禮券這個源頭開始,將銷售的禮券納入到信用管理范疇,建立統一、規范、符合標準的大閘蟹禮券。凡不符合規定的禮券,一律禁止銷售。違反規定者,可按照擾亂市場秩序罪予以嚴厲處罰。同時,應設立消費者投訴專用通道,對不按禮券規定時間給予消費者提供合格產品的經營者,可按照違反經濟合同法相關規定予以處罰。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根治大閘蟹禮券亂象。
□譚浩俊(財經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