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經開區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盾構機生產車間,工人正在作業。(記者 聶冬晗 攝)
5月8日,鄭州市西四環外的中原西路上,車輛川流不息。但在地下16米深處,一部大型掘進裝備正如同鋼鐵長龍一般,以每天20米左右的速度向前挺進,在它身后,留下的是一條初具形態的地鐵隧道……
“這臺掘進裝備就是盾構,它可以在不影響地面交通的情況下安全高效施工,是建設城市地鐵隧道、地下管廊的利器。”鄭州軌道交通10號線項目負責人、中鐵隧道項目生產副經理向陽告訴記者,如果要開掘“穿山越海”的公路隧道、鐵路隧道、水工隧洞,則需要其“加強版”——TBM(硬巖掘進機)大顯身手。
近年來,“中國設計中國造”的盾構TBM不僅占據了95%的國內市場,還出口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大步邁進,成為一張響當當的“中國名片”。位于鄭州高新區的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是盾構及掘進技術領域唯一的國家公共研究平臺和國家級研發中心,為打響這張“中國名片”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2012年實驗室成立以來,我們先后牽頭聯合研制出了世界最大矩形掘進機、國產最大直徑TBM、國產最大直徑泥水盾構,使我國盾構TBM的設計和制造水平邁入國際先進行列。”盾構及掘進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執行主任孫振川自豪地說,這為國內首條特長水下高速鐵路隧道——獅子洋隧道、亞洲最長鐵路隧道——高黎貢山隧道、國內在建超大直徑海底隧道——汕頭海灣隧道等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實驗室主要凝練了刀盤刀具技術、系統集成與控制、盾構施工控制等三大研究方向,并自主研發了國際先進的15大綜合實驗平臺系統。”孫振川一邊介紹,一邊帶記者走進了盾構TBM大數據中心,“在這里,你能看到中國盾構技術的未來。”
中心內的監控大屏幕上,可以隨時調出國內外正在施工的260余臺盾構的實時工作狀態、工作數據,輕松解決工程管理中的問題。例如,一旦盾構施工中遇到高風險情況,工作人員馬上就會收到預警提示,迄今中心已經預測并推送風險預警1800多次,糾正不當施工行為1000余次,大大降低了盾構TBM施工風險。
“融合了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后,盾構大數據平臺將會越來越‘聰明’,最終實現‘智能盾構’及‘智慧掘進’目標。”該實驗室總工程師李鳳遠向記者描述,“那時,我們可以讓‘無人駕駛’盾構在地下自動前行。”(記者 尹江勇)
責任編輯: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