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抖音平臺直播預告
河南博物院“云探國寶”活動直播
疫情影響之下,博物館正在加速與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的聯動發展,推動博物館游覽方式進行革命性升級。
“‘屋從哪里來?’5月18日10:00,抖音直播帶你開啟研學之旅,了解5000年前的先進建房技術——木骨整塑陶房,感受古代先民智慧。”5月17日一大早,大河村遺址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就在微信朋友圈“廣而告之”他們即將推出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
記者通過梳理我省多家博物館發布的國際博物館日活動發現,多數以“云端”為主戰場,“線上線下”聯動,為市民帶來更加豐富多彩的博物館體驗。事實上,不僅是河南,全國各地博物館活動均以網絡參與為主。這意味著,疫情影響之下,博物館正在加速與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的聯動發展,推動博物館游覽方式進行革命性升級。
從國家文物局指導中國國家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八家博物館聯合推出“在家云游博物館”直播活動到沿黃九省區博物館聯合推出“云探國寶”活動,再到全國以各種形式上線的數字展覽超2000個……在疫情防控這一特殊時期,全國各地博物館并沒有停下為公眾服務的腳步,而是開始嘗試利用抖音、微博、淘寶等平臺進行直播或推出線上展覽,讓觀眾足不出戶就能“云”游中國。
3月2日下午,河南博物院在參與“云探國寶”活動中率先開啟直播,直播前就有上萬名網友翹首以待。整場直播下來,總瀏覽量高達23萬。“河南真‘中’,隨便哪一件都是國寶級文物,這簡直是央視《國家寶藏》的番外篇啊!”網友們直呼看得過癮。
疫情防控期間,我省許多博物館借助互聯網技術從“線下”轉戰“線上”,從展廳看展到3D全景式展廳靜態觀展、線上課堂,再到直播看展、社交互動、直播帶貨等“云上博物館”活動,不僅彌補了網友無法到現場參觀的遺憾,更讓人們看到了數字化、智慧博物館的發展趨勢。
“現在解鎖博物館有了更多新方式。我們在參與直播過程中,除了能夠聽到專業、有趣的講解,還可直接跟講解員互動交流,感覺博物館更有活力、更接地氣了。”來自鄭州的文博愛好者劉先生說。
從目前情況來看,許多博物館逐漸適應了以直播方式拉近與公眾的距離,并表示疫情防控結束以后將把網絡展覽、直播活動常態化,為公眾打造高質量的線上公共文化服務。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此前也曾試水直播且取得不錯的效果。該館館長胡繼忠說,網絡直播是無門檻、低成本、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平臺,已然成為博物館數字化、多元化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如何發揮出自己的優勢,仍然是每個博物館都必須研究的課題,“比如本來相對枯燥的考古遺址現場展示,如何與當下人們喜聞樂見的傳播方式相結合?如何依托館藏特色文物資源打造出網紅IP從而達到聚攏粉絲、推廣自己文創產品的目的等,這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表示,網上展覽、直播等方式可以讓更多的觀眾欣賞到高質量的展覽,而且一上線就有幾十萬上百萬的點擊量。“可以預見,隨著智慧博物館的深入建設,VR、5G等新技術的應用,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加入這一模式。”(記者 溫小娟)
責任編輯:趙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