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本心,生態出良藥”。幾年來,段曉明先后在各縣區開展了幾十場中藥材種植講座,培訓人員近2000人次,通過技術培訓,廣大農牧民和合作社基本掌握了黃芪、當歸、黨參、大黃、寬葉羌活、川赤芍、貝母、柴胡、藏木香等中藏藥材種植技術,種植水平和效率大大提高,尤其是機械化種植黃芪技術的引進和開發,節約了大量的人工成本,降低了種植成本,提高了藥材種植效益。
安小龍 讓溫室大棚種出“致富果”
近日,記者走進海東市平安區白沈溝富硒果蔬種植示范基地大寨子村水果種植大棚,一個身影正忙著剪枝、管護,這個人就是海東市平安區白沈溝大寨子采摘園的技術顧問安小龍。
安小龍是甘肅省農業科學院林果花卉研究所的高級農藝師,也是平安區白沈溝富硒果蔬種植示范基地的高級農藝師。自2013年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依托青海省高端創新人才千人計劃和“三區”人才支持計劃,平安區從省內外科研院所等人才集聚地引進高中級專業技術人員34名,簽訂協議開展服務,每年服務時間不少于100天。安小龍便是其中一名科技人才,經他推廣種植的油桃、紅提葡萄等特色經濟作物畝產達到1000公斤以上,經濟收入達6萬元。溫室蔬菜水果逐步發展成平安區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產業。
自打白沈溝富硒果蔬種植示范基地建成以來,安小龍就成了這里的重要人物,主要負責白沈溝富硒果蔬種植示范園的技術指導工作。在平安,只要提到日光溫室,他精湛的技術和扎實的作風就無不為大家所稱道。白沈溝富硒果蔬種植示范基地園區規劃面積5000多畝,在他的精心指導下,現已完成日光溫室種植1000余畝,從苗木種植到生長期土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各環節,都由他指導村民們進行科學管理。
大寨子村采摘園位于平安區以南,共有71座大棚,占地面積200余畝。這些年,因為反季節果品種植的緣故,冬季管理,春季摘果。每年春節是大棚采摘生意最紅火的時節,也是安小龍最忙的時候。為提高大棚油桃種植水平,安小龍放棄與家人團圓,連續十幾天手把手向種植戶傳授花朵授粉、調控技術,提高油桃的產量與質量;為改變傳統的栽培方式,他親自操作演示,修剪整枝;為了控制病蟲害,他天天出入溫室,診斷病情,開方配藥。他充分發揮自身專長,向農戶推廣了26項高新技術,獲得科技成果1項,申請實用專利1項,幫助企業申請科研項目2項,注冊商標3個,受到當地百姓的一致好評。
紅彤彤的大油桃,一上市就引得游客爭相嘗鮮,給當地村民帶來了翻倍的收入。同時,守著富硒大棚這方“寶地”,不少當地群眾看到了“富硒”果品的火熱,也紛紛研究起種植技術,在種植傳統油菜、小麥等作物的基礎上,嘗試新品種種植。張福壽就是其中之一,作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他,剛開始的工作只是管理大棚,2018年在安小龍的幫助下,張福壽承包了兩個溫室大棚,自己管理自己種植。張福壽告訴記者,他的兩個大棚,一個種的是油桃,一個種的是紅棗,每年能收入5萬元,不僅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還在平安城區買了房,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好。
安小龍說:“青海省‘三區’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經歷更讓我明白,科研的終點不是發表幾篇文章、搞出幾個成果,而是要解決生產一線的實際問題,要壯大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三區’科技人員專項計劃的實施,為像我這樣的科技人員搭建了一個轉化科研成果、服務基層創新創業的平臺,我可以理直氣壯地下鄉服務農戶了,可以名正言順地聯系企業了,能在生產實際中不斷檢驗和提升科研成果,通過創新創業促進成果轉化落地,增加農民收入,實現我的科技創業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