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9月底,5000頭規模以上存欄母豬僅剩610.47萬頭,這一數據在非瘟來中國之前是3500萬頭,現有存欄母豬數量僅為去年水平的17.7%。
“非瘟豬瘟像一面透視鏡”。安徽科技學院聞愛友教授說,非瘟透視我國養豬業存在獸醫衛生防疫體系、生物安全體系、從業人員素質、豬場管理水平、養豬產業模式落后五個問題。
未來養豬業的變化
聞教授認為,未來3~5年,中國養豬業可能存在以下幾個變化:
1. 養豬產業在非瘟存在常態化下風險巨大。豬場存在生物安全漏洞隨時可能會被非瘟找上門,養豬不能把寶押在非瘟疫苗上,疫苗的路還很長。
2. 養豬生產成本會隱性增加。聞教授舉例,當前安徽7公斤小母豬價格在3500元/頭,養豬人不能只看到當前豬價處于高位,要結合成本計算。
3. 飼養模式的改變。今后,豬場必須高度重視生物安全,必定要朝著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精細化的方向發展。防非不是養豬人一個人的事,而是全產業鏈的事,養豬企業一定要參與進來,雪崩之下,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復產存在的問題
政府風向變太快,昨天還在拆豬場,今天就花大力氣鼓勵養豬,把養豬設施納入農機補貼,養豬人不知養還是不養。 聞教授提醒養豬人:
豬場清場不能存留任何豬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更不能存留一頭豬;
消毒要使用消毒液和燒堿消毒2遍以上,正式復養前要再進行一次消毒;
復養間隔時間農業部規定在72天以上,個人建議在180天以上;
哨兵豬飼養數量為飼養量的20%,數量少了達不到效果。
對判斷復養成功與否,聞教授有自己的判斷方法:
60天內豬場再次發生感染的,復養不成功;
60天后豬場發生感染的,說明豬場還存在漏洞;
一個周期后未發生感染的,說明復養成功。
聞教授說:“對非瘟感染風險估計不足,內部消毒不徹底,復養工作細節做不到位,缺乏必要設施設備,豬源來路不明,是復養工作中存在的最大問題。”
生物安全怎么做?
國內外生豬養殖業情況不同,中國生豬飼養密度特別大,不存在3公里內找不到豬場的情況,非瘟防控要做好長期作戰的思想準備。 聞教授認為,內部生物安全須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外部生物安全把好豬場大門是關鍵。他倡導豬場不要栽樹,可以在豬場隔離周圍挖30公分長,50公分寬的隔離通道,填埋上細石子。 大型養豬企業有資金建洗消中心,家庭養豬場怎么辦?聞教授出招,可以采用提高出豬臺30~50公分,讓趕出的豬出去后回不來,避免交叉感染,建設成本低效果還好。
批次化生產主要優勢
聞教授介紹,批次化生產核心是全進全出,采用定時輸精方式,實現同步發情,同步分娩,同批斷奶,以往的生產方式大都屬于連續生產,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批次化生產。 批次化生產有以下幾點優勢:
1. 有利于實現豬場均衡有序、滿負荷生產
2. 有利于改善豬場母豬發情配種率
3. 同期配種,受精卵活力增強,有利于增加母豬產仔數和斷奶數
4. 有利于減少夏季繁殖問題
5. 有利于縮短母豬非生產日期
6. 批次化生產全進全出方式,有利于內部生物安全控制
7. 集中配種,有利于優化管理,減少豬場人員工作負荷,提高人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