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殺手”非洲豬瘟(ASF)去年8月進入中國以來,對中國生豬產業造成巨大影響。10月30日,澎湃新聞記者在上海舉行的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獲悉,目前,已有兩支中國科研隊伍在同時解析古老而復雜的非洲豬瘟病毒(ASFV)。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高福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專訪時表示,其團隊也在解析非洲豬瘟病毒結構,相關成果尚未發表,“同時解析了一個與藥物靶點有關的蛋白酶結構,已正式發表在mBio上。”
mBio是微生物研究領域的權威期刊,高福團隊于10月29日在線發表了題為
Crystal Structur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dUTPase Reveals a Potential Drug Target的文章,在非洲豬瘟病毒關鍵酶結構解析與藥物靶點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 藥物靶點即藥物與機體生物大分子的結合部位,找到藥物靶點也就意味著找到了攻克疾病的“鑰匙”。
非洲豬瘟是由非洲豬瘟病毒感染導致的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和致死性的烈性傳染病,其致死率高達100%,目前還沒有有效的疫苗和藥物來阻止病毒的傳播。因此迫切需要研發有效的預防和治療ASFV感染的藥物或疫苗。
dUTP焦磷酸酶(dUTPase)是DNA合成中的一種關鍵酶,廣泛分布于真核、原核細胞以及病毒等生命有機體內。該酶能夠水解細胞質中的dUTP,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尿嘧啶在DNA合成中的錯誤插入,降低細胞中dUTP/dTTP的比例,維持基因組復制的保真度和順利進行。
ASFV也編碼這種酶,稱為E165R。研究人員解析了apo-E165R和E165R-dUMP復合體的晶體結構,為靶向E165R的抗ASFV藥物設計提供了重要依據。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此前,北京時間10月18日凌晨,中國科學院饒子和院士、王祥喜研究員團隊和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所長步志高團隊合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論文:《非洲豬瘟病毒結構及裝配機制》(Architecture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nd implications for viral assembly)。
該成果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近原子分辨率下“看見”非洲豬瘟病毒,被認為為新型豬瘟病毒疫苗的研發帶來一絲曙光。在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饒子和手持3D模型,再次詳解了其團隊的最新成果。
盡管國內兩支團隊在非洲豬瘟病毒結構方面均有所斬獲,但高福強調,外界不該將病毒結構解析和疫苗研發過度關聯。
“結構和疫苗一定是兩回事,大家一定別誤讀了。我們兩支團隊都‘看清’了非洲豬瘟病毒的結構,但絕對不能說就可以研制出疫苗。”高福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結構解析是一項基礎研究,當然當我們知道它長什么樣子的時候,會對我們的疫苗研究有幫助,但也有可能一點幫助都沒有,誰也不知道。”
高福表示,除了疫苗這一方向,其團隊也致力于抗非洲豬瘟病毒藥物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