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防止種業卡脖子,打好種業翻身仗,種豬重要性也從國家層面進入到一個全新的戰略高度。
2021 年3-6月,南方農村報《農財寶典》新牧網聯合農財寶典種豬聯盟啟動以“2021 中國匠心種豬調研”第二季活動,由資深記者組成調研考察團,在全國范圍深入開展種豬產業深度調研工作,調研中國種豬產業的劇烈變化,挖掘講述育種路上匠人事件,分享種豬行業精英的觀點。本次調研走訪由廣州廣力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金牌協辦。
2021年6月18-19日,主辦方將在鄭州舉辦第二屆中國匠心種豬高峰論壇,為中國種豬業提供分享交流高端平臺,為中國豬業賦能。
龍鳳山農牧張飛:“rdquo;?為何生豬市場始終存在“引種怪圈”?張飛給記者列出了五大原因:
第一點,主要原因在于國內育種企業多數存在觀念錯誤。在市場紅利面前企業都太浮躁,存在“拿來主義”心態,看見好的東西就想著直接拿過來使用,而不是見賢思齊鉆研打造,特別是育種這類“耗時耗錢耗力”的工作,往往在大量投入后還見不到明顯的回報,導致真正踏實做育種的企業還是少數。
第二點,育種目標不夠清晰。是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地方品種?還是土豬選育雜交培養新品種?又或是將外來品種改進純化,打造中國的“美系”、“加系”“法系”種豬?什么都想做到,卻往往顧此失彼……缺乏明確的目標也是當前國內養豬業的一大問題。
第三點,育種人才問題。多數企業育種人才缺乏,亟需實力強大的團隊進行攻關。育種工作辛苦見效慢,不易考核,企業育種人員不穩定。科研院所育種缺乏持續性,項目結束,育種工作隨之陷入停滯。
第四點,戰略制定需“接地氣”。雖然國家對于種豬企業的發展給予了許多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優質種源的快速推廣,整體提高了養殖業的水平,但對于頂端優質種豬的培育依然缺乏重視,至今高品質種豬依然靠從國外引進。聯合育種雖然在理論上非常美好,但實際上企業之間多數還是以自己利益為導向,一旦彼此之間存在利益沖突,聯合育種工作的推進將困難重重,還需根據國內的實際情況制定戰略,找出良性健康的合作模式。
第五點,政策導向不明顯。國外引種、保種企業和自主育種企業享受一樣的補貼待遇,對提倡完全自主育種導向性不明顯。重大育種項目多由科研院所牽頭,部分科研人員為了畢業或評職稱升遷做項目,市場導向性不明顯,也不能激發育種相關人員培育自主品種的積極性。國家對國內自主培育的優秀新品種成果推廣宣傳力度還不夠。
高水平育種是必然但也需過程
國家對于育種工作的重視毋庸置疑,生豬產業關系國計民生,提高生豬供給保障能力是當下及未來畜牧業發展的重大任務,近期發布的2021中央一號文件中也指出,生豬穩定發展是一個長期的目標,而如何構建高效高質的生豬產業發展,也會是養豬業和社會各界長期關注的熱點問題。
養豬業需要正確的引導,張飛提議,國家可以加大投入,建議國家不再提供補貼而是成立國家種畜禽產業投資基金直接對育種企業投資,最后根據生產效益分紅,這樣不僅能減輕財政壓力,還能有效提升企業育種的積極性。由企業確定方向,科研院所提供技術上的支持,做好分工執行到位。最后,張飛建議國家和畜牧業主管部門從戰略層面制定育種規劃,以市場為導向,加強產業鏈分工與協作,鼓勵并支持畜牧龍頭企業組建專門育種公司,打造以育種企業為主導,科研院所育種專家團隊參與的產學研聯合育種模式,經過持續選育,最終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級知名種豬品牌。
關于育種,龍鳳山農牧多年來一直踏踏實實,通過傳統的選育方法不斷精進優化,從2000年剛引進時13-14頭的產仔數,到如今提升了近兩頭的生產成績,龍鳳山付出近20年的努力。
張飛坦言“國外的種豬企業基本都是上百年的家族企業,行業還需沉下心踏實做育種。”同時據記者了解,2018年起,龍鳳山農牧也積極與華中農大等多個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引入基因組選育等多個新技術改善種豬性能。
張飛提醒廣大養殖業同仁,未來生產成績依然是衡量養豬企業的黃金標準,現在的高豬價掩蓋了很多管理上的漏洞,當養豬的狂潮散去,豬價恢復正常后,就會是真正拼成本的時代,高水平的育種是未來必然的趨勢,也是行業人士應有的基本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