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商報消息 □本報記者 徐靚麗
隨著春天的腳步臨近,愛吃小龍蝦的人已經開始打探新一年的行情。在湖北小龍蝦的主要產地荊州市,政府部門正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探索“雙水雙綠” (綠色水產、綠色水稻)新型種養模式,尋求綠色農業發展之路。
而國家也高度重視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農業農村部等10部委近日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經國務院同意、專門針對水產養殖業的指導意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表示,按照《意見》,水產養殖要堅持生態優先,但不能搞“一刀切”。
水產養殖總產量超5000萬噸
《意見》共8個部分、26條具體的政策措施,圍繞加強科學布局、轉變養殖方式、加強政策支持及落實保障措施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
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我國2018年的水產養殖總產量超過5000萬噸,占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比重達78%以上。近年來,生態養殖模式不斷發展,如稻漁綜合種養、池塘工程化循環水養殖等,但水產養殖業還面臨著一些困難和問題。比如,養殖水域周邊的各種污染,嚴重破壞養殖水域生態環境;水產養殖布局不盡合理,部分地區近海養殖網箱密度過大,一些落后的養殖方式亟待轉變等。
于康震認為《意見》的貫徹落實、全面實施必將進一步優化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空間布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推動我國早日由水產養殖業大國向水產養殖業強國轉變。既為百姓提供優質、安全、綠色、生態的水產品,又還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秀麗景色。
掌控養殖與環境的平衡
2017年,武漢市湖泊“三網” (攔網、圍網、網箱)拆除全部完成,中心城區40個湖泊列入漁業禁止養殖區;非中心城區126個湖泊原則上列入漁業限制養殖區。在武漢市南湖邊居住了近20年的李昱清楚地記得,小時候的南湖波光瀲滟,隨著城市的發展,周圍的高樓越來越多,水環境卻越來越差。現在大規模的養殖沒有了,水環境開始改善,慢慢又有釣友們相約著釣魚。
實際上,在湖泊的生態修復中,同樣活躍著魚類的身影。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湯湖為例,華中農業大學水資源專家吳定心博士就為其設計了污染防控、水質提升、水動力、植物調控、魚類調控五步水生態修復法。附近社區的居民們覺得水環境改善相當明顯。
《意見》明確要求,不該禁的不能禁,要科學劃定禁養區。要堅決防止全區域、全流域、全海域“一刀切”,盲目擴大禁養范圍。同樣,該禁的要堅決禁,但要給予合理補償。對于法律法規明確禁養的區域,養殖設施要堅決拆除;對在全民所有水域未依法取得養殖證的,養殖設施也要依法拆除。同時,要考慮養殖戶的合法權益,依法給予合理經濟補償。
于康震介紹,包括現在養殖水產品在內的水生生物是整個水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產養殖從養殖方式上有兩類,一是投餌型,二是不投餌型,并不是所有水產養殖品種和養殖方式都會對水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只有高密度、不合理的投餌型養殖方式才會對環境有比較大的影響,科學合理的養殖方式反過來對水生態環境有凈化修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