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歡迎來到種植養殖小百科,上期給大家分享的是種植方法,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運用到,今天小編想帶領大家討論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關于青棗與芒果“爭風吃醋”的小故事,大家是不是會有種不知所云的感覺呢?那下面就由小編給大家詳細地講解一下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相信大家對于青棗并不陌生吧,青棗是一種熱帶、亞熱帶水果。這種果實不僅自身營養價值極高,味道更是脆甜可口,有“日食三棗,長生不老”之說,可見它的營養價值了。近幾年在廣東雷州半島更是掀起了一股“芒果換青棗”的熱潮,很多芒果種植戶砍掉芒果樹改種青棗樹,但是一部分為保護“覃斗芒果”這塊金字招牌的果農,對此行為卻是諸多指責。我們不免疑惑了,到底是什么情況?要弄清楚此問題,我們首先來探討該現象出現的原因。
原來,隨著近幾年全球氣候變化異常,覃斗從原來的較適宜芒果種植的干熱氣候類型,演變為濕熱天氣顯著增加的氣候類型,導致芒果花朵提前凋零,掛果率很低,造成減產嚴重的現象。芒果不適合種植導致的嚴重減產現象自然會給果農帶來利潤下降的傷害,果農為了生存,只好選擇新的出路,這便有了種植青棗的想法。面對芒果“領地”被青棗大面積“入侵”,果農也十分糾結:種芒果吧,可以保住覃斗芒果這塊金字招牌,但保不住果農的“錢袋子”;種青棗吧,可以保住“錢袋子”,但保不住覃斗芒果這塊金字招牌。其實,這樣的指責毫無道理的。因為對于保護好覃斗芒果這塊金字招牌,無論是果農還是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至今仍是無力回天。
在此情況下果農面臨的出路只有兩條:一是搭建抵御該氣候的大棚,但是每畝成本需增加2萬元。其次就是嘗試開發新品種,但也就需要承擔相應的市場風險。無論哪種方式對果農來說都是個艱難的選擇,加上果農對于新品種無法建立信任,年頭種植年尾就收回成本的青棗無疑成為果農的最佳選擇。果農和政府都力求扭轉這樣困境,一方面果農自己或在政府幫助下搭起了抵御這種氣候的大棚,除了一畝增加了2萬元成本外,未曾見到有多大收效;另一方面,雖嘗試使用了新的品種,但其是否有市場還是個未知數,所以,果農大多仍不接受。
可能有人說指責果農,是因為他們不好好去保護覃斗芒果這塊金字招牌。就目前這種狀況,果農很難種出覃斗芒果,那要覃斗芒果這樣的金字招牌干嘛?是不是為了保護好金字招牌,讓果農空著“錢袋子”去種呢?相信不是,就算是,果農會買賬嗎?說實在的,在氣候難改變的,新品牌仍未被果農達成共識的前提下,果農砍掉芒果,種植輕易就能收回成本的青棗,不失為一種理智的選擇,但卻有就遭到了別人的質疑和詬病。小編認為,芒果與青棗之爭沒有誰對誰錯之分。畢竟芒果可以種出金字招牌,誰敢說青棗就不可以種出金字招牌呢?何必耿耿于懷芒果這塊金字招牌呢?相信勤快的果農們會用時間來向我們證明他們的選擇。
不管是種芒果還是種青棗,對農民來說,只要能夠獲得利潤,收回成本,自己一年內辛勤的勞作收獲到豐碩的果實,都將是一條好的出路。而那些珍惜“覃斗芒果”這塊金字招牌的果農朋友,我們其實也能理解他們的苦衷,畢竟對于曾經賴以生存的榮耀品牌,會是難以割舍也不想丟棄吧。所以不得不說,這青棗和芒果之爭更像是果農們為不斷發展自身走的一條求索之路,至于論對錯,答案真的是無果。那現實一點地討論,如果種植青棗,又該怎樣選擇優質合適的品種呢?小編在這給大家好好科普一下吧
隨著氣候的變化,青棗品種的選擇也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擁有的青棗品種良多,以臺灣、海南等地區的青棗最為著名。在這里不得不提醒一下果農,購買苗木一定要到有“三證”齊全的育苗專業單位,以免因此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不僅如此,還要根據當地的氣候選擇合適的品種,因地制宜。青棗的品種是較多,那么我們在選擇品種的時候要注意的就是盡可能選擇果實大、結果率高、果肉細脆、果核小、甜味重、果皮薄、抗性強的的優質品種,這樣青棗的產量和質量才會更好,在市場上也可以很快的占據一席之地。只有選對合適的品種才能利潤最大化。好了,今天的小事件就分享到這里,希望大家喜歡,我們下期再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