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穩定生豬生產促進轉型升級的意見》(國辦發〔2019〕44號)要求,抓好生豬穩產保供,促進轉型升級,經省政府同意,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現代畜牧業強省為目標,立足當前穩產保供,著眼長遠轉型升級,構建現代養殖、疫病防控、屠宰加工、市場流通、監管服務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率先實現生豬產業現代化。到2022年,產業轉型升級取得重要進展,養殖規模化率達到58%左右,規模養豬場戶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5%以上。到2025年,產業素質明顯提升,養殖規模化率達到65%以上,規模養豬場戶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
二、工作重點
(一)穩定生豬生產。加強規模養豬場直聯直報系統管理,強化產銷監測預警,引導養殖場戶及時調整產能,努力避免價格波動傷農傷民。組織專家巡回指導,加快生豬良種高效繁育與安全生產等先進適用技術推廣應用,提升生物安全防護和生產管理水平。深入開展標準化示范創建,支持規模養豬場戶改造提升設施裝備。發揮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帶動作用,建立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將中小養豬場戶納入現代產業體系。加快建立以大型規模場、種豬場為引領,適度規模場為主體,家庭牧場為補充的生豬標準化生產格局,切實增強綜合生產能力。(省畜牧局、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等負責,各市、縣〔市、區〕政府落實。以下需各市、縣〔市、區〕政府落實,不再一一列出)
(二)優化產業布局。根據土地承載能力,優化區域結構布局,加快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實現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綠色發展。鼓勵引導屠宰加工企業就地就近發展養殖基地,支持規模養豬企業就地就近發展屠宰加工,構建動物疫病區域防控一體化和產業發展一體化格局。提升臨沂、濰坊、煙臺等市生豬傳統主產區標準化養殖水平,盡快恢復產能;引導東營、聊城、濱州、菏澤等發展潛力較大的市,加快推進產加銷融合發展。(省畜牧局、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等負責)
(三)夯實科技支撐。支持生豬良種繁育體系建設,實施遺傳改良計劃,推動種豬企業育繁推一體化發展,促進地方品種保護開發,提高良種供應能力。加強生產性能測定,落實生豬良種補貼政策,推廣人工授精技術。加強新獸藥和綠色無抗飼料產品研發,推動抗生素減量使用。推進豬肉等畜產品精深加工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示范,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加快建設覆蓋畜禽生產流通全產業鏈、監管服務各環節的畜牧業大數據平臺,實現政府、企業、社會信息互聯互通,推動智慧畜牧業發展。推廣普及智能養豬裝備,提升畜牧企業智能化管理能力。(省科技廳、省大數據局、省畜牧局等負責)
(四)嚴格疫病防控。統籌做好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等重大動物疫病和布病等人畜共患病防控。及時落實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補貼資金。加快推進全省免疫無口蹄疫區和無高致病性禽流感區建設,加強動物衛生監督檢查站建設管理,盡快完成臨沂、德州、菏澤等市動物隔離場建設,實現縣級獸醫系統實驗室病原學檢測能力行政區域全覆蓋。支持膠東半島率先創建非洲豬瘟無疫區,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建設無疫小區。嚴格落實外堵、內控、嚴查、應急各項措施,加強全鏈條監管,確保非洲豬瘟穩定控制。(省畜牧局、省發展改革委、省財政廳、省交通運輸廳、省市場監管局、省衛生健康委、青島海關、濟南海關等負責)
(五)提升加工水平。盡快出臺生豬定點屠宰企業設置規劃,深入開展小型屠宰場資格清理整頓,加快推進標準化建設。嚴格執行生豬屠宰環節非洲豬瘟自檢和駐場官方獸醫制度。加強生豬產銷銜接,主動對接生豬主銷省份,建立長期穩定的供銷關系。建設冷鮮肉流通和配送體系,鼓勵屠宰企業加強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冷鏈物流企業用水、用電、用氣價格與工業同價。深入推進健康肉一體化示范項目,加強品牌創建宣傳,加快培育畜牧業“新六產”。(省畜牧局、省商務廳、省市場監管局、省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六)規范市場流通。嚴格出欄肥豬點對點外調管理,認真落實區域調運監管制度,率先實現由“運豬”向“運肉”轉變。嚴格落實指定通道、供魯生豬及產品備案管理制度,迅速落實仔豬及冷鮮豬肉運輸“綠色通道”政策。嚴格落實凍豬肉儲備,進一步完善儲備調控機制,確保重要時間節點穩定供應。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嚴厲打擊捏造散布漲價信息、哄抬價格、囤積居奇、相互串通操縱市場價格等各種違法行為。(省畜牧局、省交通運輸廳、省商務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市場監管局等負責)
(七)強化監管服務。加快畜禽屠宰管理辦法、畜禽養殖管理辦法等政府規章制修訂。委托下放跨省引進乳用種用動物審批等行政權力;簡化規模養殖場戶備案程序,取消證明材料;簡化養殖用地備案流程;大型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屠宰項目環評審批時限由35個工作日壓縮到25個工作日。深入落實“三安聯動”制度,建立產地準出市場準入機制,加強各環節監督檢查。加強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檢,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培育壯大生產性服務業,拓展服務領域,培育服務組織,創新服務方式,加強養豬場戶信息、資金、技術、市場等多方面服務。(省畜牧局、省市場監管局、省司法廳、省公安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等負責)
三、組織保障
(一)強化政策支持。加強涉農資金統籌整合,落實撲殺、保險、貼息、擔保、種豬場補貼等政策,加大生豬生產扶持力度。強化生豬產業信貸支持,創新金融信貸產品,按照市場化原則,在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前提下,探索將土地經營權、養殖圈舍、大型養殖機械等納入抵質押物范圍。推進保險與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聯動,擴大生豬價格保險試點。調整優化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范圍,對規模養殖設施設備應補盡補、敞開補貼。加快落實生豬養殖用地政策,取消附屬設施用地15畝的面積上限,養殖用地占用耕地的不得收取土地復墾費用。加快畜禽養殖禁養區調整優化。鼓勵生豬調出大縣建設屠宰加工企業和洗消中心,在用地、資金、信貸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省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山東銀保監局、省自然資源廳、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等負責)
(二)強化體系建設。依托現有機構編制資源,建立健全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和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扎實推進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強化動物防疫執法力量,落實動物防疫執法責任,厘清部門職責邊界,建立完善協作配合機制。加強鄉鎮畜牧獸醫站建設,配備與養殖規模和工作任務相適應的防疫檢疫專業技術人員,人員、業務、經費等由縣級畜牧獸醫管理部門統一管理。加快推進村級動物防疫員管理制度改革,2020年年底 90%以上的縣(市、區)完成改革。地方財政要保障工作經費和專項業務經費,改善設施裝備條件,落實工資待遇和有關津貼,確保基層動物防疫、檢疫和監督工作正常開展。對生豬穩產保供和疫病防控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按國家和省有關規定予以表彰。(省農業農村廳、省畜牧局、省委編辦、省財政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等負責)
(三)強化責任落實。嚴格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各級人民政府承擔生豬穩產保供主體責任,主要責任人是第一責任人,要出臺專門政策,在用地、資金、信貸、基層動物防疫機構隊伍建設等方面優先安排、優先保障。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分工,抓好工作落實。各市要在今年年底前,將貫徹落實情況報省政府。明年省政府將適時開展生豬生產和供應情況督查。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9年10月26日
(此件公開發布)
抄送:省委各部門,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省政協辦公廳,省監委,省法院,省檢察院。各民主黨派省委,省工商聯。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19年10月27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