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辣條”標準統一看地方食品 如何從地標到國標
據澎湃新聞報道, 12月1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于加強調味面制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公告,按照公告,今后“辣條”要統一按照“方便食品(調味面制品)”生產許可類別進行管理,這意味著辣條標準“南北之爭”的終結。
“辣條”價格便宜、香辣撲鼻,被譽為“最牛零食”。近年來,圍繞“辣條”質量和標準的爭論不休。典型案例是,去年湖北省食藥監部門檢出多款“辣條”產品不合格,而“辣條”龍頭企業――衛龍回應稱,按照生產地河南省的標準,其生產的產品完全合格。在這類食品全國流通的背景下,地方標準不一導致檢測結果不一,既影響行業企業發展,又讓消費者一頭霧水,還給了問題食品趁亂作怪的機會,不利于“舌尖上的安全”。市場監管總局此次統一“辣條”管理,給行業企業吃了一顆“定心丸”,終結了“不合格”檢測,消費者的食品安全也更有保障。
根據我國現行《食品安全法》規定,地方政府部門有權制定某些食品標準,即“對地方特色食品,沒有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可以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地方標準……”這是各地食品標準不一致的制度性原因。而在主觀層面,由于相關食品產業在當地經濟中所占的分量不同,地方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一旦對相關食品企業、產業保護較多,再加上龍頭企業參與標準制定,相關食品標準就會偏低。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眼下“辣條”管理已經全國統一,其他食品的標準、管理也應爭取實現全國統一。從而杜絕某些地方的低標準,從源頭上保障食品質量和安全。法律賦權各地自主規范當地特色食品無可厚非,可以彌補國家食品標準的空白。但問題是,同一種食品,A省作為地方特色食品制定自己標準,B省也是如此,那么從全國來看就容易陷入標準混亂。過去相關新聞中多次提到將統一我國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有關方面有必要部署各地對食品標準進行全面梳理,凡是兩個省份或者多個省份食品標準“打架”,都要進行統一。
理想的做法是,由國家有關方面統一制定國家食品標準,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制定后,地方標準即行廢止。此外還可讓標準不一致的地方,限期協商統一標準。而在標準之外,相關監管也要更嚴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