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惡劣天氣該不該叫外賣?
近些天,全國多地迎來寒潮天氣,許多人當起“宅男”“宅女”,吃喝全靠外賣。而在網上,“外賣小哥風中寸步難行”“惡劣天氣應不應該點外賣”等話題也登上熱搜。有人認為,這種天氣,消費者應將心比心,不點或少點外賣。也有人表示,消費純屬個人自由,外賣小哥本就以此為生,外賣量大減,收入何來?
這類爭論并非首次出現。天氣惡劣,確實會給戶外工作者帶來風險,此前臺風季時,就發生過外賣小哥遇險身亡的悲劇。輿論場持續關注這一話題,體現了人文關懷。但話又說回來,對任何一個勞動群體,安全和收益都是重要關切。與其爭論“二選一”,不如想一想如何追求兩方面的均衡,讓“不出工,沒負擔;出工者,有收益”成為可能。
反觀現實,短板顯而易見。一方面,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資料顯示,在特殊天氣勞動保護方面,除了2015年5月1日起施行的《寧波市特殊天氣勞動保護辦法》以外,國內尚無其他相關法律法規。這意味著,不論是外賣平臺完善管理,還是外賣小哥維護權益,都面臨無法可依的尷尬。另一方面,外賣平臺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企業天然追求利潤,指望平臺自發犧牲一部分經濟利益保障員工權益并不現實。尤其是跟平臺比起來,小哥處于劣勢地位。在按單計價、遲到罰款、不干走人等規矩之下,大多只能“敢怒不敢言”“有苦說不出”。
先行一步的寧波,針對高溫、低溫、臺風、暴雨、暴雪、道路結冰、強對流、大氣重污染等八類特殊天氣,要求企業對從業者實施有效的勞動保護。用人單位違反相關規定,最高將被處以3萬元罰款。這對各地不乏啟示意義,期盼相關部門能夠及時跟進,因地制宜地出臺法律法規。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推動更多外賣平臺完善自身的管理辦法,也才能讓那些想維權的從業者真正有底氣。
“如果大家都不點外賣了,我們靠啥吃飯呢?”“我們風里來雨里去就是為了賺錢,顧客有吃飯需求,外賣員就有義務送餐?!睆耐赓u小哥的反饋看,苦點累點沒什么,只是希望多賺點,這就是他們再樸素不過的想法。制度短板要補,消費者的理解同樣必不可少。遇到極端天氣,大家視情況點外賣,點了就多一些理解,別為遲到幾分鐘而斤斤計較,記得真誠地道一聲“謝謝”。當制度愈發完善、人心愈發溫暖,以快遞小哥為代表的辛勤勞動者,勢必會有更強的獲得感,受益的也將是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