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養豬夫妻靠什么闖過重重難關?
編者按
今年9月以來,中央有關部委和地方政府相繼出臺扶持政策和措施,力促恢復下滑的生豬產能。在相關政策的鼓勵下,受高位豬價行情的引導,許多創業者相繼進入或準備進入養豬行列,追逐自己的創富夢。
生豬養殖,風險歷來很高,新手如何避免失誤,盡快步入創業佳境?老養殖戶如何再接再厲,積極恢復生產?從本期開始,《中國婦女報》鄉村振興周刊在創富版推出《養豬經驗談》專欄,介紹生豬養殖業中成功者的經驗,為養殖戶提供參考。
“建豬舍,有錢就搞大一點,沒錢就搞小一點!”
“養豬要特別細心,注意細節。”
“除了把豬喂好,養豬人還要會算賬。”
――席路鐵夫妻的養豬實戰經
“不入行,不知難。”“多大的手,端多大的碗。”“多大的碗,裝多少飯。”……說起自己的養豬體會和經驗,今年31歲的席路鐵“金句”頻出,像一個睿智老人。
席路鐵和妻子劉美娥,是湖南省東安縣新圩江鎮新圩村村民,他們從2015年開始從事養豬業,經過學習和摸索,由當初的門外漢變成了“養豬專家”,養殖規模逐步擴大,由年產幾十頭發展到現在的數百頭。今年夏秋,由于預防嚴密,應變及時,他們的豬場成功抵御了非洲豬瘟的侵襲,不僅使絕大部分肥豬得到正常出欄,而且至今還存欄了60多頭健康大豬和豬仔,為明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近日,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通過電話和視頻采訪了這對年輕的養殖戶。
建豬舍,量力而行投入
“建豬舍,有錢就搞大一點,沒錢就搞小一點!”席路鐵用帶著濃重湘音的普通話對記者說。
席路鐵職高畢業后曾外出打工,結婚生子后和妻子留在家鄉創業,雖然家人反對,但初生牛犢不怕虎,夫妻倆還是選擇了風險重重的養豬業。由于缺少資金,他們建了一個簡陋的大棚式豬舍,養殖方式也十分傳統,“頭兩年小賺了一點,但很辛苦。”2018年,夫妻倆投入20多萬元,在遠離居民區的大山里建起了一棟封閉式豬舍。
視頻和照片顯示,席路鐵家的新豬舍為磚木單層建筑,外墻面尚未粉刷,窗戶均為鋁合金推拉窗,室內做了吊頂,設有兩排共20個豬欄,豬欄里安有漏糞板和若干自動飲水碗;東西兩端墻壁上分別裝了4扇水簾和3臺大風機。“豬舍面積有600多平方米,可以同時養400頭豬。”席路鐵介紹。
“全封閉式豬舍隔熱保溫。夏天打開風機和水簾,室內溫度可以保持在28度以下。”席路鐵告訴記者,新豬舍的豬糞清理實現了半自動化:豬糞透過漏糞板漏到豬舍下面的糞溝里,再由電動刮糞板清理至化糞池。為了保持豬欄的干爽,他在每個豬欄的外側墻壁上設計安裝了高中低3個自動飲水碗,碗底向墻外傾斜,豬喝水時濺出的水通過一根引管流到墻外……“現在勞動強度降低了很多,養幾百頭豬,一個人就能搞定。豬舍的舒適度也高了,豬長得更快。”
席路鐵說,他感到遺憾的是,沒能把豬舍建得更好,“如果是建鋼架結構的就更牢固了,主要是錢不夠。”不過,他建議那些資金不足的創業者還是先建大棚式的豬舍,投入不多,工期也很短,能很快投入使用,“多大的手,端多大的碗。養豬最好還是量力而行,一步一個腳印!”
2017年,席路鐵、劉美娥夫婦在今日頭條開通了“夫妻生活在農村”賬號,每天都要忙里偷閑拍攝并發布短視頻,分享自己的三農生活故事和養豬經驗。如今,他們已擁有近60萬粉絲。
養好豬,細心謹慎照料
“養豬要特別細心,注意細節。”席路鐵說,小豬特別是豬崽容易發病,尤其需要好生喂養。
喂養方式的確定和飼料的選擇,是促使生豬健康生長的關鍵因素。席路鐵告訴記者,他們的做法是,仔豬斷奶后先喂兩包教槽料,然后改喂保育料,喂到豬崽80斤左右才改喂小豬料。“保育料比小豬料貴,但可以使仔豬長得更好更快,多花點筆還是合算的。有些人不舍得,仔豬長到30斤就改喂小豬料,結果,豬長得很慢,得不償失。”
席路鐵喂小豬飼料的時間也比一些養殖戶長。他一直要喂到小豬180斤才改喂大豬料,而一些養殖戶在小豬150斤的時候就停止小豬料的喂養。席路鐵堅持自己的喂養方式:“用小豬料喂到180斤,豬的架子才會完全起來,長得又長又高,這個時候改喂大豬料,很快就能讓豬起膘。”
觀察豬的精神狀態是席路鐵夫妻每天必做的一件事。“豬得沒得病,從它們進食的表現就能判斷出來,沒病的活蹦亂跳,跑著來進食;動作慢悠悠的,肯定是哪里出了毛病,你不用多想,馬上給它打針!”席路鐵夫妻對自家豬的體質了如指掌,它們容易得什么病,該用什么藥,夫妻倆也能很快判斷,并且自己動手治療。
“一些病只要發現得早,及時采取措施,就可以治療,防止傳染。”席路鐵說,有些常見病盡量不用抗生素,比如治療豬崽拉稀,他們用的就是自己采挖的一種叫“地榆”的中草藥,“老輩人都是這樣用的,效果不錯,還省錢。”
盡量不讓豬受驚擾,是席路鐵、劉美娥夫婦多年來的經驗。他們告訴記者,豬也有應激反應,有些豬的應激反應還很嚴重,如果受到驚擾,有可能一兩天里都不長肉甚至還掉肉,所以他們一般不讓生人進豬舍,除了喂食,自己也很少進豬舍,更不輕易進豬欄。
在夫妻倆的細心呵護之下,他們養殖的豬崽存活率保持在98%以上,豬的發病率也明顯低于當地其他養豬場。今年夏秋,席路鐵夫妻采取了更加嚴密的隔離、消毒措施,而且應變及時――一旦發現個別豬出現不進食的狀況,立即將其處理,從而有效防控了非洲豬瘟的侵襲,順利度過了今年的危機。
算好賬,精打細算經營
“除了把豬喂好,養豬人還要會算賬。”席路鐵說,養豬是一個薄利產業,要想不虧本或多賺一點錢,就必須精打細算。事實上,他們也是這樣做的。
在什么時段出售肥豬,很多人難以把握。席路鐵認為,市場變化往往難以預測,如果一味惜售,有可能會蒙受更大的損失,因此他們在賣豬問題上堅持兩個原則:其一是整欄肥豬平均重量達到260~280斤就開始出售;其二是避免臨近重大節日出售。
“肥豬到了300斤左右就長得很慢了,再喂下去,需要飼料成本,可能會越養越虧。”席路鐵說:“在臨近重大節日的一個月內,比如春節,如果肉價太高了,政府一般會采取平抑措施,豬價只跌不漲。”
席路鐵家養的豬基本上都賣給了豬販子,很少賣給本地的個體屠夫或超市。豬販子的收購價格比個體屠夫或超市通常要低幾毛錢,但可以整欄收購,不論豬的輕重,而屠夫一次只買一兩頭,而且還是挑選最重的,給養殖戶增添麻煩不說,還會驚擾同欄的其他豬,影響它們的生長。
今年下半年生豬價格暴漲,許多養豬戶大賺了一筆,但席路鐵夫妻表示,從長遠看,養豬業還是一個微利產業,不管什么時候都要精打細算,“比如,可以利用養豬場的空地搞一些種植和其他養殖,一旦豬價下跌得厲害,可以用副業來補貼家用。”席路鐵告訴記者,去年年底以來,他們養了100多只雞,把豬進食時掉在地上的飼料回收,拿來喂雞,一年下來也有一萬多元的收益。
“今年已經把建豬場的錢賺回來了。”席路鐵說,到目前為止,他們家的養豬場今年已出欄120頭肥豬,還存欄了兩頭母豬和幾十頭豬崽。他預計明年上半年的母豬和豬崽價格都不會低,所以準備從現在的小豬里選育母豬,自繁自養,“我們也早做了準備,今年最后一批小豬崽配的是長白豬種,這個品種產崽量大,適合做母豬。”(記者 史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