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本想煉丹,卻做出豆腐
“淮南治丹砂,偶然成豆腐。馨香異蘭麝,色白如牛乳……”相傳淮南王劉安在燒藥煉丹求長生時,無意用石膏點中黃豆漿汁,漿汁隨即凝固為乳白色且色香味俱佳的固體。慢慢地,這種做法流傳下來,該固體被稱為豆腐。
豆腐的制作工藝很早就已成型,公元2世紀左右,東漢晚期墓葬遺址中就發現五幅“豆腐制作”壁畫,分別為“泡豆――磨豆――慮漿――點漿――成型”五個步驟。后經人們不斷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作工藝。主要流程包括選料、泡豆、磨漿、煮漿、點鹵、凝固、破腦、壓制、成品。
豆腐在中國古代的傳播路線有三條,分別為南傳、西傳和北傳。傳播過程中,豆腐的制作工藝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僅在泡豆時長和點漿上存在著一點差異。泡豆時長與溫度有關,因而不同氣候地區有所不同。點漿方面,歷史上北方以鹵水為主,南方以石膏為主。鹵水豆腐固體含量高,質地比較硬,也被稱為“硬豆腐”。石膏豆腐含水量一般比鹵水豆腐高一些,質地更為細膩。有些地區則使用交叉點漿劑生產豆腐,比如浙江、陜西使用酸漿,四川、湖南等使用山礬葉,而貴州、川南等地用的是硫酸鎂(硫苦、苦鹽)等。由于豆腐制作簡單,很快就傳到周邊國家。在唐代,豆腐由鑒真和尚傳到日本,在宋朝時傳入朝鮮。此后,豆腐在明清時期傳至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清代末年,實業家李石曾將其傳入法國并于1909成立了“豆腐公司”。之后不久,中國豆腐傳遍了整個歐洲。20世紀初傳到美國,20世紀末傳到非洲。
豆腐的發明豐富了人們的飲食,由于其較高的營養價值和低廉的價格,曾一度對國民的身體素質起到積極作用。各地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豆腐飲食文化。現如今,除了傳統豆腐,還出現了內酯豆腐、“神仙”豆腐等。內酯豆腐是用一種叫“葡萄糖酸內酯”的物質作為凝固劑,也有商家采用日本名稱“絹豆腐”。內酯豆腐的含水量較高,質地明顯要比鹵水豆腐和石膏豆腐嫩滑細膩,常用來涼拌。“神仙”豆腐所用原料不是大豆,而是一種名為神仙樹的植物葉子。這種葉子營養成分豐富,較之大豆,它富含果膠、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一種新型的食藥兩用型保健植物。采摘神仙樹的葉子經選葉、清洗、熱燙、攪拌、過濾、加入凝固劑后冷卻成型,即為“神仙”豆腐。其色澤碧綠,彈性及韌性比傳統豆腐佳,吃起來口感滑溜、有點獨特的苦滋味。它可以如傳統豆腐般經各種烹飪方法后食用,還可以直接加點姜蒜等涼拌后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