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食品營銷常用的十大噱頭
如今,為了“吃出健康”,越來越多人愿意付出更高的價格。于是各路精明商家不停推出“新型”“特有”“高級”的食品圍繞著人們的心理期望翩翩起舞。下面10個“不等于”的前邊是食品營銷中的常見噱頭,后邊是廠家誘導你要接受的信息。
1.“最新研究”不等于“正確結論”。最新研究往往是特定研究條件限制下的一個結論。一方面,它的成立有著著諸多限制條件,并不能隨意推廣到實際生活中;另一方面,最新研究需要與這個領域的其他結果互相印證,互相補充,綜合在一起分析才能得到有價值的結論。尤其當一項研究的結果“驚人”“顛覆”,就意味著忽悠的可能性很高。
2.“熱門科學術語”不等于“高科技新產品”。堆砌你熟悉但并不真正理解的科學名詞,只是為了讓你“不明覺厲”,很多時候賣家自己也不懂是什么意思,這些科學術語僅代表著熱門研究領域而已。
3.“擁有專利”不等于“有宣稱的功效”。許多產品宣稱有多少項專利,聽起來很“高大上”。專利只表示在“某一方面”有所創新,并不代表產品有什么功效。這個“某一方面”,可能僅僅是包裝或加工設備的些許改進而已。
4.“原料稀缺”不等于“有宣稱的功效”。中國古人認為“非常之物必有非常之效”,用今天的話說也就是“腦補”。對動植物來說,稀缺可能只是因為它沒有馴化養殖種植的價值,或者是已經被獵殺殆盡。但凡看到一種產品的賣點主要是“以稀為貴”,基本上就可以認為是忽悠了。
5.“名人在用”不等于“有宣稱的功效”。絕大多數代言產品的名人并不具有評判產品的專業能力。代言產品只是“商業交換”――廠家付錢,名人向粉絲推薦該產品。名人在用、名人推薦,都跟“功效”無關。
6.“傳統古法”不等于“安全健康”。“傳統古法”,只是古人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琢磨出來的辦法。食品是否安全健康,取決于原料和加工中的工藝控制。如果“古法”中有好的部分,都可以吸納到現代工藝中;現代工藝對于安全健康的認知,再聰明的古人也不可能知道。
7.“工序復雜”不等于“產品好”。許多食品喜歡宣稱“經歷XX道工序精心制作”,但食品品質并不由工序數量和復雜程度決定。對于營養和安全,工序多不僅沒有幫助,反而增加營養損失、增大安全風險;對于風味口感,直接嘗嘗就知道了,也不需要用工序的數量和復雜程度衡量。
8.“原料種類多”不等于“有特別功效”。原料種類越多,就意味著各種原料的含量越少。理論上可能存在“雞尾酒效應”,但這種“搭配產生的效果”需要證據證實。市場上宣稱“含有XX種原料”的功效食品或者保健食品,只是把“XX種原料”混在一起做大雜燴,然后根據“邏輯上可能有”就賦予它“有”各種功效。
9.“生物活性”不等于“保健功效”。關于生物活性,記住以下幾點: “生物活性”只是說這種物質能對細胞產生影響,并不意味著是人們期望的“保健功效”,也完全可能是“毒副作用”;即便細胞實驗“可能有效”,在人體中是否存在同樣的作用,需要多大的量才有同樣的作用,也是沒譜的事情;即便通過吃某種食物對身體有某種好處,也還需要考慮吃到那個量時對整個食譜的影響。
10.“存在不同”不等于“有宣稱的作用”。在各種“眼見為實”的小實驗中,最常見的忽悠方式是“某產品和其他產品不同”,然后演繹出什么“有宣稱的功效”。看到不同,需要搞清的是這種不同“來源于什么”“意味著什么”,而不要因為“有不同”就相信了商家說的“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