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燙菜”,各有特色
受訪專家: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食品衛生與營養系主任 彭 景,國家名廚、國家中式烹調高級技師 郝振江
編者的話:人們用多元化的烹飪方式,加工著各種食材,以滿足食客們對口感、味道、營養的極致追求,比如,煎炸香酥、燒烤厚味、煲燉鮮濃……而近幾年,“燙菜”開始大行其道,從火鍋到麻辣燙,從冒菜到串串香,看似沒什么區別,其實做起來大有學問。本期將邀請專家詳解它們的異同,以及到底應該如何健康吃。
火鍋
火鍋的味道看似大同小異,實際上千差萬別。比如,北京有涮肉,川渝有麻辣火鍋,云南有滇味火鍋,貴州有酸湯火鍋,廣東還有打邊爐……國家名廚、國家中式烹調高級技師郝振江說,由于火鍋鍋底和調料都沒有統一標準,即使同一類型的火鍋,味道也各不相同,可謂“一千家火鍋,有一千種味道”。
總體來說,火鍋就是把各種食材放入兌好的湯中燙熟,再蘸上不同的醬料食用。各地火鍋的主要區別是湯底各有特色,川渝喜辣、貴州尚酸、云南愛鮮,蘸料也隨之產生區別。郝振江說,所有這些火鍋中,北京涮肉算是較為特別的一種。它講究用白水涮肉,湯底沒有任何味道,食材主要靠麻醬小料提味。所以老北京通常不會把它稱作“火鍋”,而是叫“涮肉”。
火鍋是一種“合家歡”似的餐飲,一桌人圍坐點菜,可以葷素搭配,各取所好。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食品衛生與營養系主任彭景進一步解釋說,將菜品燙熟的做法,相比炸烤煎炸更加健康,特別是蔬菜類食材,簡單的煮燙方式對其所含的維生素C等營養素破壞較小,也能更多地保留其他營養素。但建議點菜時做好葷素搭配,以較全面攝入營養。即使葷菜,也要兼顧牛羊肉等紅肉和魚肉、海鮮等。
彭景提醒,由于涮煮的時間比較短,原料的安全、清潔更加重要。否則,會有安全隱患。比如蔬菜、畜肉或魚蝦類,若有寄生蟲及蟲卵污染,火鍋的加熱時間和溫度很難將其殺滅。此外,吃火鍋普遍存在高油高鹽問題,即使是以清淡聞名的粵式菜肴,其火鍋常配的沙茶醬,含鹽量也較高,這都不符合健康膳食提倡的“三減(減鹽、減油、減糖)”要求。建議在辣鍋中少涮易吸油的綠葉菜,以防攝入過多油脂;湯料中不加鹽;各種鮮味醬料含鈉多,也盡可能少吃。
火鍋的湯異常鮮美,但卻不適合痛風或高尿酸血癥的人飲用。因為鮮美的背后,是從各種食物原料中溶解出來的呈鮮物質,會大大增加嘌呤的攝入量。▲
冷鍋串串
乍看起來跟麻辣燙很像的另一種街頭小吃是冷鍋串串。豆皮、蔬菜、蘑菇、土豆片等各種葷素食材被穿成小串展示,食客提前選好,澆上湯汁端上桌。
雖然叫“冷鍋”,但吃的時候,串串并不是涼的,因為這個“冷”指的是上桌無火。郝振江解釋說,冷鍋串串最大的特點是預制食材,即提前將食材煮熟或鹵好,再分解成串。
冷鍋串串的獨特之處還在于其特色的保溫方式。盛放串串的餐具,大多是厚陶瓷制成,這種材料可以讓肉串保持比較鮮嫩的口感,既不會像火鍋一樣不小心煮過變老,也不至于因為放涼變硬,食用感受更佳。
一般認為,冷鍋串串最早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同樣源自四川。傳統的街頭售賣方法是將所有預制已熟的串串,浸泡在特色秘制的冷油中,全部用厚陶瓷鍋分類盛裝擺放,并配以不同風味的蘸料碟,供客人自行取食。但現在一些店家也會選擇將預制好的串串放在冰箱中,顧客選好后,再由后廚稍一加工,最后澆上紅油湯汁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