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飯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事。環顧我們周圍,餐館酒店林立,各種美食琳瑯滿目,就連微信、互聯網、圖書、電視、廣告牌等平臺上都有各種風味特色的美食推薦。
今天我們就從中醫的角度來談談怎樣吃能避免病從口入,以及如何吃出健康長壽。
吃什么比較健康?
葷素搭配、清淡溫熱的飲食比較適合中國人群。一般來說,葷素搭配是指中老年人食用肉類食物和素食二八開,小孩三七開。對于肉類來說,宜食用低脂高蛋白為主的肉類,如魚類、禽類;對于豬、牛、羊肉類,建議少食用肥肉,多吃瘦肉。同時,要注意盡量選擇新鮮肉類,減少食用深加工的肉類,如臘腸臘肉、熏魚熏肉、烤魚烤肉、肉類罐頭等。此外,應適度多吃豆類、菌類、谷類、蔬菜和水果。注意飲食應少油、少鹽、少糖,少煎炸、少燒烤、少生冷,戒煙限酒,可遠離腫瘤、糖尿病、心腦血管等疾病的困擾,吃出健康長壽。
胃寒者應少吃寒涼生冷食物,水果可以煮熟或蒸熱了再吃。容易上火者應少吃油炸和辛辣食物,多吃水果蔬菜。氣血虛弱者應適當多吃一些溫補食物,如牛羊肉、鹿肉等。經常容易感冒的成人,可用生黃芪15克、黨參15克燉雞鴨,能夠補氣固表,預防感冒。老年人牙齒松動,咀嚼不方便,食物以熟爛松軟、易于消化為主,而小孩要控制零食和飲料的攝入。
吃多少比較合適?
吃飯吃七分飽剛剛好,對保持良好體形來說很重要。中老年人群因為其人體代謝水平發生變化,建議逐漸減少進食量。建議在保持適度運動量和良好體形的前提下,盡量保持體重穩定。小孩和青少年因身體成長需要,進食量可酌情增加,但也要注意保持良好體形。不少動物實驗研究提示,長期減少攝入熱量的10~15%,可以延緩衰老,有助于保持健康長壽。
生活中,保持良好體形十分重要,“將軍肚”“水桶腰”都應及時糾正。中醫認為,進食若超過日常的熱量需求,水谷不能化為氣血來滋養身體,反而化生痰濕導致超重或肥胖,增加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等疾病的患病率,也會加重病情,增加診治難度。一般來說,小孩脾胃功能比較弱,自制能力差,容易多吃,從而容易加重胃腸負擔,造成“食積”,而如果經常吃幫助消化的消導藥,也會削弱脾胃功能。《活幼心書》中介紹,“四時欲得小兒安,常要三分饑與寒。”
怎么吃比較合理?
一日三餐攝入的熱量中,建議早餐占30%,午餐占40%,晚餐占30%。早晨剛剛起床,一般食欲未開,不適合大量進食而增加胃腸負擔,建議早餐進食一些容積小、熱量高的食物。如奶油面包加煮雞蛋、牛奶,肉餡包子加雞蛋湯等。午餐和晚餐應以少肉多菜為主,主食1~2兩,晚餐不能吃太少,以睡前不餓為度。
脾胃虛弱者在攝入總熱量不變的前提下,可嘗試一日四餐或一日五餐。以餐后不會出現胃脹、噯氣、泛酸等癥狀來確定進食次數。如果夜間或凌晨有胃酸反流現象,可以睡前半小時進食半個蒸水蛋或及時就醫。
吃飯要認真專心
子曰:“食不語。”建議吃飯時要認真、專心,細心品味食物的美味。認真咀嚼食物可促進唾液腺分泌,使食物與唾液充分混勻,有助于食物消化吸收,有效減少胃腸負擔,可以避免餐后出現胃脹、噯氣、泛酸等消化不良癥狀。因此,我們應認真專心吃飯,避免吃飯時交談、看電視或手機等,這樣可以有效減少胃腸病的患病率。
作者:廣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任、教授劉強
“達醫曉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