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農業農村部正式印發《關于開展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的通知》及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總體方案(2021—2023年),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農作物、畜禽、水產種質資源普查。啟動并完成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實現對全國所有行政村的全覆蓋。通過此次普查,摸清資源家底,有效收集和保護珍稀瀕危資源,實現應收盡收、應保盡保。
胡春華強調:扎實做好農業種質資源普查 實現打好種業翻身仗良好開局
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電視電話會議23日在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出席會議并講話。他強調,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落實全國“兩會”部署要求,采取堅決有力措施,抓緊抓好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和保護,夯實種業發展的種質資源基礎,確保打好種業翻身仗實現良好開局。
胡春華指出,農業種質資源是開展優良品種選育的基礎,做好種質資源普查和保護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第一仗。要抓緊對農業種質資源進行徹底的普查,盡最大努力提高普查覆蓋面,嚴格按照科學標準進行分類鑒定,建立起全國統一的農業種質資源目錄,為科學開展保護利用提供可靠依據。要全面加強農業種質資源保護,牢固樹立全面保護的理念,切實劃定并管好原生境保護區,建好活體保種場和種質資源庫,做好對瀕危物種的搶救性收集保護,加快構建起各類保護措施互相配合、互為補充的完整保護體系。
胡春華強調,各地要切實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屬地責任,強化支持保障,確保普查保護各項任務落實落地。各有關部門要從各自職能職責出發,提供實實在在的支持保障,切實形成強大工作合力。要充分發揮有關科研機構和企業作用,努力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的良好氛圍。
農業農村部部署開展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
為落實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打好種業翻身仗部署,日前,農業農村部正式印發《關于開展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及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總體方案(2021—2023年),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農作物、畜禽、水產種質資源普查。2021-2023年,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國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實現對全國2323個農業縣(市、區)的全覆蓋;啟動并完成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實現對全國所有行政村的全覆蓋;啟動并完成第一次全國水產養殖種質資源普查,實現對全國所有養殖場(戶)主要養殖種類的全覆蓋。通過此次普查,摸清資源家底,有效收集和保護珍稀瀕危資源,實現應收盡收、應保盡保。
《通知》指出,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氣候環境變化以及農業種養方式的轉變,地方品種消失風險加劇,野生近緣植物資源急劇減少。為此,迫切需要有組織地開展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加快摸清家底,開展搶救性收集保存,為打好種業翻身仗奠定種質基礎。
《通知》要求,要按照“全國統一領導、地方分級負責、各方共同參與”的原則,對農作物、畜禽和水產種質資源普查實行統一部署、分頭實施、整體推進。農業農村部成立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協調等具體工作。在有關單位分別設立農作物、畜禽、水產種質資源普查工作辦公室以及技術專家組,分頭負責普查工作推進落實、技術支撐和服務。省級農業農村部門成立領導小組和技術專家組,縣級農業農村部門加強普查力量配備,強化部省縣級普查工作協調統一。
近期,農業農村部還將組織開展普查技術培訓、印發相關技術手冊,確保普查工作順利開展。
農業農村部負責人就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答記者問
問:中央提出要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請問開展此次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對打好種業翻身仗有何意義,目標是什么?
答:農業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新中國成立以來,農作物品種歷經7-9次更新換代,每一次都是從資源上先突破,種質資源發揮了重要作用。當前,種業之爭本質是科技之爭,焦點是資源之爭。誰占有了更多種質資源,誰就掌握了選育品種的優勢,誰就具備了種業競爭的主動權。沒有自主的資源,就沒有自主的品種。我國是種質資源大國,但還不是種質資源強國。目前,許多種源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重要原因就是優異種質資源儲備不足,精準鑒定挖掘不夠。要打好種業翻身仗,實現種源自主可控,必須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當務之急是要開展資源普查,摸清資源家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分別于1956-1957年、1979-1983年開展了兩次農作物種質資源征集,保護了一大批資源;于1979-1983年、2006-2009年開展了兩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基本掌握了除青藏高原區域以外的大部分地區畜禽遺傳資源情況;水產方面還沒有開展過全國性的普查。農業種質資源分布狀況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一直處于動態變化中。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氣候環境變化以及農業種養方式的轉變,農業種質資源數量和區域分布發生了很大變化,部分資源消失的風險加劇,一旦滅絕,其蘊含的優異基因、承載的傳統農耕文化也將隨之消亡,損失難以估量。因此,迫切需要組織開展新一輪普查,摸清我國農業種質資源家底和發展變化趨勢,開展搶救性收集保存,這是打好種業翻身仗的首要任務,更是事關農業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
這一輪普查,我們計劃利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農作物、畜禽和水產種質資源普查,摸清全國種質資源種類、數量、分布、主要性狀等家底,明晰演變趨勢,發布種質資源狀況報告,有效收集和保護珍稀、瀕危、特有資源,實現應收盡收、應保盡保。
問:這一輪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的預期成果有哪些?
答:這次普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覆蓋范圍最廣、技術要求最高、參與人員最多的一次普查。農業農村部組織制訂并印發了《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總體方案》及農作物、畜禽、水產三個分物種的具體實施方案,重點強調結果導向,為打好種業翻身仗夯實資源基礎。預期成果概括起來直接體現為“321”,即發布三份報告、保護兩類資源、建立一個大數據平臺。
第一,我們將分別發布國家農作物、畜禽、水產資源狀況報告,包括我國農作物、畜禽、水產種質資源家底,以及近幾十年的消長變化,這是今后制定保護利用政策的根本依據。
第二,我們將搶救性收集一批珍貴、稀有、瀕危資源,發現鑒定評估一批特色優質高效的新資源,屆時我國資源保存總量將位居世界前列,這是今后實現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寶貴財富。
第三,我們將健全國家農業種質資源數據庫,構建全國統一的農業種質資源大數據平臺,這是今后實現農業種質資源高效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支撐。
問: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是一項重大行動,請問在組織推進方面有哪些保障?
答:這次普查時間緊、任務重,而且專業性強、技術性強,為確保取得圓滿成效,我們將按照“統一部署、分頭實施、統籌推進”的原則,在以下幾個方面強化保障。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農業農村部成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工作領導小組,分別設立農作物、畜禽、水產種質資源普查工作辦公室和技術專家組,負責普查工作推進落實、技術支撐和服務。同時,要求省級農業農村部門也相應成立領導小組和技術專家組,縣級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力量配備,強化部省縣級普查工作協調統一。
二是加強經費保障。中央財政已安排了相應經費,各省也有安排。實施過程中將加大監管力度,通過開展績效評價,提高資金使用效率,確保經費使用規范科學。
三是加強指導培訓。農業農村部將根據普查工作要求和進度安排,組織開展全國性、區域性技術培訓,指導和督促各地加快推進。省級農業農村部門加強目標管理和過程管理,開展不同形式培訓和現場指導,對執行進度和完成情況進行督促檢查,確保普查方法統一規范,普查數據全面、真實、可靠。
四是加強宣傳引導。認真做好普查宣傳的策劃和組織工作,深入挖掘先進人物、典型事跡、相關傳統農耕文化等,通過媒體加大宣傳,提高社會公眾認知度和全民參與意識,提升普查成果影響力。
問:新中國成立以來已經開展了兩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調查,請問即將開展的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有什么特點?
答:與前兩次調查相比,第三次普查有以下五個特點。
第一,區域全覆蓋。凡是有畜禽和蜂、蠶遺傳資源分布的區域實現全覆蓋,將以前未覆蓋到的青藏高原區域和邊遠山區作為重點,共計2300余個縣(旗、區)。其中,青藏高原區域和邊遠山區最有可能發現新遺傳資源,是這次普查的重點區域。
第二,對象更明確。這次普查包括了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豬、牛、羊、雞、鴨、鵝等17種傳統畜禽和梅花鹿、馬鹿、水貂、銀狐、貉等16種特種畜禽,也包括了適用《畜牧法》管理的蜂和蠶遺傳資源。所有的地方品種、培育品種和引進品種都納入普查對象。
第三,內容更深入。這次普查除了繼續注重畜禽遺傳資源的分布區域、群體數量、體型外貌、生產性能等傳統指標參數外,還有兩個亮點,一是在分子水平上收集整理有關遺傳信息,推動建立畜禽品種DNA特征庫;二是依靠畜禽保種單位和養殖場戶全面系統開展生產性能測定,確保數據準確、可靠。
第四,手段更先進。針對本次普查,我們專門研發了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信息系統和數據庫,開發了PC終端軟件和移動終端APP,普查數據可以即查即報,全部納入數據庫,實現動態監測和監督管理的信息化,將大大提高普查工作效率。
第五,保護更及時。此次普查同步啟動搶救性收集保護工作,加大對瀕危、珍貴、稀有資源的保護力度,對新發現的遺傳資源,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將按規定及時進行鑒定評估,最終實現應收盡收,應保盡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