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充分發揮信用監管在食品生產安全監管領域的重大作用,進一步對食品生產企業實施精準高效的監管措施,增強食品生產企業社會責任感。青海省市場監管局以信用賦能食品生產監管,進一步提升監管精準性、協同性和規范化水平,堅決守住源頭食品安全底線。
信用建設有“理”有“度”。加強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部署要求,是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明確規定,也是食品安全監管的重點工作,更是新時代市場監管部門依法監管歸集、整理、加工、保存,能夠反映企業食品生產安全信用和食品生產安全管理狀況的信息記錄。指導推動全省各級市場監管部門深刻領悟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建設的重大意義,把食品安全信用檔案建設作為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作為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舉措,不斷完善工作制度,細化實施措施,督查企業嚴格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有效推動信用監管工作落地生根。
信用內容有“質”有“量”。堅持“一企一檔”原則,依托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青海)建立完善。將食品生產企業其本信息、監督管理信息和社會監督信息及時錄入,同時,依法管理產生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除依照有關規定可以進行修復的信用信息外,不隨意更改、變更和撤銷,確保數據生成保質保量記入食品安全信用檔案。
信用管理有“力”有“實”。完善食品安全信用檔案管理制度,明確信用信息記錄流程、核準規范、審簽機制和紀律要求,分析研判確保信用信息記錄完整準確、及時有效,做到信用信息“應歸盡歸”。同時,按照“誰生產、誰錄入、誰負責”的原則,將食品生產企業行政許可、監督檢查、監督抽檢、行政處罰等結果信息,及時歸集到食品安全信用檔案,記于企業名下,確保信息合法合理、客觀公正、全面及時。
信用指標有“時”有“據”。信息應用共享,對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的失信信息修復“全覆蓋”,創設層次鮮明的修復機制,推出年度報告信息修復機制,確定客觀合理的失信信息公示期,信用修復管理與企業信用風險分類管理緊密銜接,設置完整嚴密的修復程序,加大對當事人欺詐申請的懲戒力度,實施具有震懾力的守信承諾監督措施。同時,采取增加“雙隨機、一公開”抽查頻次、撤銷原修復決定等約束措施,實現對當事人違諾必究,并根據食品安全風險等級確定監督檢查和監督抽檢頻次,對企業實施差異化監管。
下一步,省市場監管局將加強組織領導,嚴格責任落實,堅持“管行業就要管信用、管業務就要管信用”的原則,將信用監管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細化責任分工,密切協作配合,以業務職能的有機融合促進食品生產領域信用監管工作。同時,積極探索信用監管信息化建設,以信息化推進監管智慧化,推動重點領域監管系統與食品生產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互聯互通,守住源頭食品安全底線,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