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價連續兩個月上漲,卻成為屠宰廠“不可承受之痛”。財聯社記者多方采訪獲悉,毛豬上漲,消費萎靡不振,屠宰廠目前頭均虧損已超120元。
此外,隨著養殖集團入局屠宰業務,行業競爭加劇,養殖集團憑借成本優勢擠壓中小屠宰場生存空間,小型屠宰廠加速退出,未來屠宰行業集中度有望快速提升,傳統大型屠宰將通過向深加工轉型來提高盈利能力。
屠宰加工虧損加劇
近兩個月來,生豬行業“供應一頭熱”的壓力正逐漸傳導至屠宰端,市場需求走弱,白條漲價不及毛豬上漲幅度,屠宰加工企業出現倒掛現象。
“截至5月底,屠宰廠毛利均值約-121元/頭,行業虧損情況普遍。”上海鋼聯農產品事業部生豬分析師郭丹丹接受財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對于屠宰廠而言存在兩種困境,一是虧損情況加重,屠宰降量操作,但人均成本增加,二是鮮品銷售壓力大,存在被動入庫的現象。”
而且當前生豬產業鏈信息傳遞速度過快,屠宰企業難以把握入庫節奏。在近期財聯社記者參加的某生豬討論電話會議中,某屠企采購負責人表示,現在一旦豬價上漲,各個環節不到兩個小時就會獲得市場消息,情緒助推下會導致豬價連漲幾日,但目前正處于傳統消費淡季,且聚集性消費減少,目前已有部分屠宰場停止入庫。
除了虧損嚴重,屠宰廠話語權亦逐漸減弱。隨著生豬養殖規模化發展,市場散戶豬源有限,北方屠企對企業豬源依賴程度提升。卓創資訊調研數據顯示,山東作為屠宰大省,宰量前列的屠宰企業散戶豬源收購縮減高達20%;在養殖規模化程度較高的河南區域,2021年河南大型屠宰企業收購豬源中,牧原股份和中小規模場、散戶的占比約為8:2,但到了2022年大型屠宰企業收購比例幾乎全部來自于牧原及中小規模場,散戶豬源比例接近于0。
卓創資訊分析師李素杰表示,今年屠宰收購渠道變化更為明顯,一方面是散戶豬體型較差,且出肉率不高,屠宰企業收購意愿降低,另一方面本輪豬周期虧損時間近9個月,散戶承擔風險能力有限,且受資金限制,退市操作居多。
養殖集團 “進軍”屠宰 傳統屠宰轉型深加工
生豬調運管控升級,大型生豬養殖企業開始“入局”屠宰業務,對于傳統屠宰企業而言,曾經的合作者變身競爭者,行業內部“廝殺”加劇。業內一線人員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在養殖規模化程度較高區域,屠宰企業競爭已經白熱化,小型屠宰場舉步維艱。
截至目前,牧原股份已投產屠宰產能2200萬頭/年,今年屠宰目標在1000萬頭以上。據了解,屠宰龍頭雙匯發展生豬屠宰產能2300萬頭,去年屠宰量達1100多萬頭。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與傳統的屠宰業相比,養殖企業發展屠宰產能不具備銷售渠道優勢,但僅僅是時間問題。牧原股份在近期調研活動中表示:“目前提升屠宰肉食板塊盈利能力的關鍵點在銷售端。”
郭丹丹表示,養殖集團根據養殖產能的布局配套建設屠宰廠,其原料成本與調運成本較普通屠宰廠有優勢,因此產品價格具有一定競爭力,這會增加其余屠宰廠的產品銷售壓力。未來屠宰行業集中度會快速提升,傳統大型屠宰企業向深加工轉型,持續提高盈利能力。
在此背景下,中小型屠宰場加速退出已成定局。近日,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發布《四川省生豬屠宰行業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中指出,對新建設計年屠宰生豬100萬頭以上的標準化屠宰企業,以及同一地市范圍內年出欄生豬50萬頭以上的大型生豬養殖企業申辦現代化生豬屠宰、加工、冷鏈配送一體化企業,原則上予以優先支持,并且不再批準年屠宰生豬15萬頭及以下的屠宰建設項目。
對于大型屠宰企業而言,向下游食品深加工轉型成為破局之道,雙匯發展2021年肉制品業營業收入占比同比上升,并成立了餐飲事業部,推廣預制菜、餐飲食材等產品。龍大美食大力發展食品板塊,并預測食品和預制菜總體增速保持兩位數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