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國家發改委印發《“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作為我國首部生物經濟五年規劃,《規劃》填補了我國生物經濟發展頂層設計和統籌謀劃的空白。明確打造國家生物技術戰略科技力量,加快突破生物經濟發展瓶頸,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規劃》提出,生物經濟以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進步為動力,以保護開發利用生物資源為基礎,以廣泛深度融合醫藥、健康、農業、林業、能源、環保、材料等產業為特征。《規劃》明確,發展生物經濟是順應全球生物技術加速演進趨勢、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方向,是前瞻布局培育壯大生物產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滿足生命健康需求快速增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內容,是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保障。
《規劃》明確了生物經濟4大重點發展領域。一是順應“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的新趨勢,發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醫藥。二是順應“解決溫飽”轉向“營養多元”的新趨勢,發展面向農業現代化的生物農業。三是順應“追求產能產效”轉向“堅持生態優先”的新趨勢,發展面向綠色低碳的生物質替代應用。四是順應“被動防御”轉向“主動保障”的新趨勢,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
《規劃》提出了生物經濟發展階段目標:到2025年,生物經濟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總量規模邁上新臺階,科技綜合實力得到新提升,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新跨越,生物安全保障能力達到新水平,政策環境開創新局面。到2035年,按照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要求,我國生物經濟綜合實力穩居國際前列,基本形成技術水平領先、產業實力雄厚、融合應用廣泛、資源保障有力、安全風險可控、制度體系完備的發展新局面。
01、生物經濟或成未來經濟轉型“關鍵詞”
“《規劃》緊密圍繞生物經濟產業鏈供應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政策鏈,從而支持生物經濟拓展新空間,培育新主體,發展新業態,打開新局面。”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李葉妍表示。
在李葉妍看來,生物經濟作為一種新經濟形態,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催生的新生產方式、組織形態和商業模式之一。“生物經濟通過發揮生物技術創新增加新型要素積累、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積極作用,擁有傳統產業所不具備的核心競爭優勢,有利于加速我國現代產業體系重構,有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有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可以說,生物經濟正在成為推動我國轉型發展的強勁動力。”李葉妍表示。
02、四大領域將迎來發展新機遇
“《規劃》的發布適逢生物經濟發展的三大重要戰略機遇期:一是生命科學領域的技術進步正在由量變邁向質變,基因、細胞、合成生物技術、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融合等重大科技成果頻現,生物技術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引領技術和底層技術。二是疫情時代全球對生命科學的重視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產學研、資本、決策制定者、消費者、公眾等方方面面都對生物經濟的發展翹首以盼。三是我國在前期生物產業快速發展的基礎上,初步具備了生物經濟發展壯大的條件。”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創新戰略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姜江表示,《規劃》的發布,將引導社會各方面更加關注投身這一領域的發展。
“作為全球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培育發展生物經濟,我國擁有資源稟賦好、市場空間大、人才儲備厚、產業體系相對完善等獨特的優勢。”姜江說。
03、生物經濟哪些領域將迎來新機遇?
《規劃》提出,要大力夯實生物經濟創新基礎,加強原創性、引領性基礎研究。近期,二氧化碳合成淀粉、人工合成蛋白質等生物領域新技術廣受關注。接下來,對于進一步推進相關技術創新與攻關、促進產業培育和應用,有關方面有何考慮?
對此,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許航在發布會上表示,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領域正在發生科研范式的重塑變革,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學科交叉融合等成為生命科學研究和生物技術創新的強大驅動力,必將對未來的知識創新和技術突破帶來重大影響。如何在新的發展態勢下,加速推動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產業進步的進程,是科學家乃至全社會都在共同關注的熱點話題。
姜江也認為,面向糧食安全、農業現代化、營養多元化等需求,生物育種、生物肥料、生物飼料、生物農藥等陸續成為資本的“新寵”。同時,面向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的需要,圍繞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動植物疫情疫病防控和救治能力建設等領域,將是政產學研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