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風險地區不讓農民下地
近日,一則消息刺傷了人們的眼睛。網民5月14日在人民網向所在北方某縣縣委書記留言:我在岳城村承包著一百多畝地,現正值小麥灌漿的管理期也是春玉米的播種期,我想問一下咱縣是否可以給辦理通行證。
該縣縣委辦公室社情民意辦5月15日的回復是:網友您好,您反映的問題我們感同身受,但是目前我縣正處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全縣全域必須保持靜默狀態,民眾必須做到足不出戶。
一個“靜默狀態”,一個“足不出戶”,并且還是“必須”,就將農民下地生產的機會給封閉了。且不說這些封閉措施是否充分必要,我們還是先來看看當前的農時是多么緊迫。
這位網民所在省是中國的產糧大省之一,所在縣又是冬小麥的重要產區。數據表明,該縣的冬小麥年均播種面積在21萬畝左右,年均產量接近9萬噸,也就是1.8億斤。這是多少人的口糧,相信大家都能計算得很清楚。但就在小麥進入灌漿期,特別需要田間管理的時候,因為一張“下地通行證”的限制,就讓小麥“嗷嗷待哺”而不得。下一步,春播玉米不能及時播種,將來又如何收獲。時節已經初夏,農民卻在為春播玉米發愁,這無疑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季,類似該縣不許農民下地的情況在多處屢見不鮮。這些地方的決策者們大概已經忘了,“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是關系到口糧的問題。由此不免產生疑問:下令采取這些極端措施的人是否吃“人糧食兒”。
其實,近期的疫情公報顯示,該縣是低風險地區。但就是在低風險地區,防控措施依然十分嚴格,甚至層層加碼、變本加厲。就拿農民下地來說,一些地方打的旗號是為了防止聚集效應。出門種地,農田廣闊,在機械化程度已經很高的情況下,哪里來的“聚集效應”?
還是拿該縣來說,公開資料表明,早在幾年前,該縣的小麥已經實現100%機械化收割,夏播絕大多數也是機械化完成的。因此,在如此開闊的農村,只要采取相應的防控措施,就完全有辦法把疫情防控工作做好,現在一些農民申請“下地證”而不得,就是一些地方“毫無大局觀、不以民生為重”的懶政體現。
當有的地方為農民下地設置了重重阻礙的時候,是否考慮到了國家糧食安全這個大局,沒有糧食的穩定生產,又如何實現中央反復重申的基本要求,即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雖然國家層面上多次強調要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兩不誤,但很多地方在執行方面仍然存在偏差,做不到總體上的平衡。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官本位,而不是民本位。不讓農民下地就是具體體現之一,這種簡單粗暴的懶政行為,會給國家總體安全帶來影響,對此,不可不慎重,不可不糾正,畢竟,我們都是吃人糧食的。
兩部委:嚴禁以防疫為由不讓農民下地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村(農牧)、漁業廳(局、委)、衛生健康委: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疫情防控和春季農業生產決策部署,按照《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不誤農時進一步抓好春季農業生產的通知》要求,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了《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農業生產工作導則》,現予印發。請結合本地實際貫徹執行,統籌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農業生產,確保糧食豐收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應。
農業農村部 國家衛生健康委
2022年4月21日
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農業生產工作導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