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對豬肉需求端整體影響相對有限,但餐飲端的豬肉消費需求受疫情沖擊較大
隨著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長,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肉類的消費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對豬肉的需求量已達峰值。2015年以來豬肉需求開始出現每年1-2%左右的下滑,2019年我國豬肉消費量同比下降11.60%,遠超近年下降幅度,主要是2018年來爆發的非洲豬瘟造成的豬肉供應下降所致,2019年來豬肉價格大幅上漲,也體現了豬肉整體需求仍較高。
此次新冠肺炎爆發在春節假期期間,恰逢豬肉消費旺季,因疫情的來源和傳播與豬無關,疫情除了對供給造成沖擊外,本身不會影響居民消費意愿。
盡管疫情對豬肉需求影響較小,但分結構來看,來自于餐飲企業對豬肉的需求下降較大。從2003年非典疫情對餐飲行業的影響來看,疫情集中爆發期是2003年的二季度,當季住宿和餐飲業GDP同比增速僅為7.40%,但在疫情得到緩解后前期抑制的需求會迎來集中釋放,2003年三季度住宿和餐飲業GDP同比增速上升到16.90%。截至2020年2月24日全國每日新增確診病例呈波動下降趨勢,且多省份和地區持續多天無新增確診病例,疫情有望在一季度得到有效控制。預計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好轉后,餐飲端對豬肉的需求會迎來補償性消費增長。
疫情期間生豬運輸受阻及部分屠宰場關閉,豬肉短期供應不足,同時受生豬補欄周期延長影響,預計疫情期間生豬的供給仍處于偏緊狀態
2018年爆發的非洲豬瘟導致中國生豬產能急劇下降,2019年全國生豬出欄量僅為5.44億頭,較2018年下降22%。隨著非洲豬瘟疫情逐步平穩,2019年10月起,能繁母豬存欄量環比增速由負轉正,開啟生豬補欄周期。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對生豬養殖供應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飼料供應不足;二是運輸道路封鎖,養殖場被動壓欄;三是部分屠宰廠關閉,影響豬肉供給;四是養殖人員無法及時復工;五是在建和擬建豬場進度延后。受生豬運輸受阻及部分屠宰場關閉影響,豬肉短期供應不足。
2020年1月30日至2月15日期間,農業農村部、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等部門3次下發緊急通知,要求保障農業生產資料正常流通秩序、不得攔截畜禽類產品及原料運輸車輛、不得關閉屠宰場,加快飼料和畜禽屠宰加工企業復工復產、確保物資和產品運輸暢通。但目前仍有不少地方采取封鎖措施,養殖人員、檢疫人員、物流運輸人員及屠宰人員難以到位復工,導致部分養殖場出現壓欄,影響養殖戶的補欄積極性。由于春節期間,大型養殖場一般會提前準備1至2月飼料量,飼料供應不足主要影響的是散戶養殖。受延期開工影響,在建及擬建養殖場進度延后,生豬產業的補欄周期延長。當前我國能繁母豬存欄量已止跌企穩并逐步有所恢復,但整體仍處于較低水平,由于從母豬懷孕到商品豬出欄需要10個月左右時間,預計疫情期間生豬的供給仍處于偏緊狀態。
疫情期間疊加春節休假影響,豬肉短期供應不足,肉價保持上漲,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價格將有所回落
疫情期間部分運輸道路封鎖,導致養殖區生豬無法及時運出,同時疊加春節休假影響,部分屠宰場關閉,短期豬肉供應不足,導致豬肉價格上升,從2020年1月17日至2月14日,22省市生豬平均價格由36.64元/千克上漲至38.32元/千克,漲幅為4.59%。截至2020年2月21日,全國生豬均價38.13元/千克,同比前一周的38.32元/千克下跌0.50%,隨著生豬運輸逐漸恢復正常及屠宰場陸續復工,生豬的供需關系緩和,市場價格小幅回落。
隨著道路逐步解封,飼料供應及生豬運輸恢復正常,生豬價格會小幅回落。疫情得到控制后,養殖戶補欄積極性有望回升,由于生豬補欄到出欄有一定的時間周期,預計2020年生豬供應仍呈現偏緊局面,生豬價格會隨著產能逐步恢復有所下行,但仍會維持較高水平。
預計2020年生豬養殖利潤空間處于較高水平,行業信用質量提升,但行業信用分化仍將繼續,行業集中度持續提升
非洲豬瘟期間由于生豬撲殺、銷售價格低迷、防疫成本增加,不少生豬養殖企業承受業績虧損,行業企業整體償債能力下降,信用風險提升。隨著非洲豬瘟疫情趨于穩定,豬肉消費需求逐步回升,生豬產能下降導致供應減少,生豬銷售價格持續走強,養殖企業的盈利能力回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道路封鎖以及延遲復工導致部分生豬養殖企業被動壓欄,短期對企業現金流回流形成一定不利影響,由于湖北省是本次疫情的重災區,在湖北區域生豬養殖占比高的企業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更為嚴重。
隨著疫情逐步好轉,生豬運輸和企業復工逐漸恢復正常,預計2020年生豬及豬肉銷售價格會緩慢下降,但供應相對緊缺的整體局面不會太快改善,生豬養殖利潤空間將處于較高水平,整體行業信用質量將較2019年提升,但信用分化仍將持續,規模以上養殖企業在成本效應、管理效率和防疫水平等方面都較中小型養殖場及散戶有更大的優勢,面對疫情的不利影響具有更強的風險抵抗能力,非洲豬瘟和新冠肺炎疫情將進一步加速生豬養殖行業的集中度提升。